从2012年8月马明哲、马化腾、马云“三马抱团”成立合资公司宣告金融和电子商务正式嫁接;到近两年阿里金融借互联网技术平台来势汹汹,余额宝推出仅7个月就成为中国第一大单只基金;到2013年1月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的苹果最新的专利申请预示着未来的iTunes有可能会变成小型的贷款银行;再到2014年3月腾讯和支付宝相继宣布用信用支付的概念,虚拟信用卡呼之欲出……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层出不穷,金融脱媒的压力让传统银行业逐渐开始坐立不安。如何在时代的激流中应势而变,不断前进,成为摆在各大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坐以待变=坐以待毙
不知宏观者无以处理微观,不知世界者无以理解中国,不知未来者无以评判当下。--马蔚华
当2012年11月11日“光棍节”支付宝和淘宝总量过200亿元,只有不到三成客户使用网银支付时,我们已经警醒到若不及时改变,我们将逐渐失去对第一线客户的触觉。
当余额宝推出仅一个月,其客户数就突破400万户,规模轻松过百亿时,现实已经清晰明确地告诉我们:你不拥抱新技术,市场或将无情抛弃你。
变化的世界,改变着金融,也改变着银行业。比尔盖茨说,传统的银行如果不能适应这个变化的话,它就是一群“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历史上的平遥票号有100多年的历史,后来因为不采用电报作为支付的手段,最后真正不存在了。因此,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忧患意识,及时研究客户对银行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需求,研究现实的和潜在的行业竞争者的优势劣势以及我们自己的优势劣势,保持对变化的敏感和开放的态度,做到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甚至要主动求变,因为坐以待变就等于坐以待毙。
二、因时而变,因势而变
凡是在这个社会上能够存活下来的人,都是能以积极的方式来适应变化的人。--达尔文《物种起源》
当互联网改造的矛头直指银行金融业,关于未来银行业的想象逐渐开始狂野,与其去谈那么多还有些距离的未来,如何应变才是我们当下应该慎而再慎去思考和准备的重点。
第一,理念先行,管理为重。互联网,也许是个催化剂,但释放商业银行和扼杀商业银行的真正力量都取决于中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能在多短的时间内具有与时代相匹配的水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未来银行业的竞争,可以说某种意义上就是是管理的竞争。因为我们需要改变的不仅是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改变我们的模式和思想。以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变化、欢迎变化、主动求变,甚至引领变化。先进的管理理念能指导我们在挑战面前发掘潜力,在竞争当中发现机遇,在受到冲击的同时发现新的天地,在众多潜在的行业竞争者和挑战者前尽快地调整、适应,或强强联合或取长补短,去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第二,精准营销,精进转型。掌握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和信息电商企业正在把大量的客户从银行柜台引向网络平台,我们若想有效制止银行客户端的丧失趋势,就必须加快推进银行信息化建设,研究客户对银行不断变化的、不断更新的需求,加快技术创新,发展特色业务,实行差异化竞争,开展精准营销,促进精进转型。
比如说,如今支付的工具越来越多元化,支付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我们就可以结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去做的一些产品,例如,不仅是智能手机,未来眼镜、钥匙圈或者手表等都可以用来支付,将科技和艺术完美结合统一起来。
当然,银行在互联网化、移动化的基础是消费者在互联网化、移动化,所以我们的创新和转型是要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去做。面对电商企业先进的大数据技术,我们更要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出击,建立好自己的数据库和信息库,通过分层、管理,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按照客户的要求去定制产品,更加精准、更加智能地去进行营销。
第三,珠联璧合,携手共赢。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内在联系,任何新出来的一种事物和形式,都不可能把另一种形式完全挤压到悬崖边去,也就是说,大家都有互相合作的基础、互相利用的空间和互相促进的动力。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适合各种支付方式、金融服务同时存在,来满足这个社会各种各样的需求,包括那些分散的、零星的、日常的、繁琐的需求,形成一个丰富的金融生态。而既然分散的网络支付无论怎么跑它的资金始终都在银行里,它的结算最终还是需要银行来解决,那么我们就具备合作的利益基础,完全可以在网络融资、数据业务和电子商务等方面携起手来,各展所长、资源共享,在金融领域不断挖掘新的客户,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时代的激流中,每个人每一天都在面临着不同的挑战、接受着各种各样的考验,我们只有保持清晰而自信的态度,积极应变、主动出击,不断创新、不断前进,改变自己、顺应时代,才能创造未来。
作者单位:兰山合行顺和支行
这里有更多征文:“指尖金融,创e无限 e时代移动金融征文"汇总
更多详情介绍请点击活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