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恒丰银行福州分行
摘要: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正在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与传统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标准化、统一化不同,当今社会正在逐步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 “自”时代。海量信息、关系网络与互动交际,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本文结合“自”时代的特征,尝试着构思未来商业银行的开放性平台的建设思路,以更好地应对全新商业模式的挑战。
关键词:“自”时代 平台 商业银行
有人用“大数据时代”来形容信息海量产生、存储并高速传播的今天,但我却认为,“大数据”仅仅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更确切地说,现代社会是进入了“自”时代。与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的统一化、批量化不同,“自”时代更加强调个性化与类别群体适用性,诸如“自”传播、“自”扩散、“自”金融,都代表了这个时代的主题。
有趣的是,“自”时代的“自”早已突破了其原有的字面含义,不仅仅代表自我、自主和自助等概念,如私人定制、专属服务、自助服务等,更延伸至一个全新的视角,那就是开放和互动。可以说,“自”时代,是自我的时代,也是社交的时代。
在信息互联高速发达的今天,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似乎都在发生着改变。我们会在用餐前先拍照上传微博分享,在旅行过程中随时上传“靓照”,买到一件心仪的衣服必定要在朋友圈秀上一秀,一边看着《爸爸去哪儿》一边还要在微博上吐槽,即便是最百无聊赖的时候也要吐露自己“在家好无聊”的心声……
这几乎成为了现代人的一个“通病”,人们更加热衷于交际,但这种交际却更多地体现在“虚拟社区”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宅男”“宅女”,平日里几乎是惜字如金,甚至见到陌生人都会脸红心跳、吐字不清;而一旦回归到他们的“虚拟世界”中,就立马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大到国家新闻大事,小到吃喝玩乐,都点评得头头是道,一辈子说的话甚至都没有一个晚上发表的评论来的多。
这就是“自”时代,享受自我,却不局限于自我,体现出与传统时代截然不同的时代特点。
一、“自”时代的特点
海量信息、关系网络和互动交际是“自”时代最突出的三个“主旋律”。
1.海量信息
今天的人们,不再是所谓“主流媒体”的接收者,更成为了信息产生的源头与扩散渠道。一篇好的文章、一张好的图片、一段好的视频,都是信息,而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接收者与传播者,借助相互之间的讨论、评价与转发,信息得以快速传播开来。
伴随着信息的大爆炸,信息背后所蕴含的无限潜力开始持续冲击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这也是不少人惊呼“大数据”时代来临的主要原因之一。
2.关系网络
互联网的即时性与无限延伸性,让每个个体的社交圈子具备了无限发展的实际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打破了“邓巴数”(即150定律,由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精确交往并深入跟踪交往的人数为20人左右)的理论限制。
现代的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虚拟网络来发展交际,而且随着社交网络实名制的推出和完善,“虚拟好友”变得更加“真切”,彼此之间的距离也更为拉近,信任感也逐渐增强,基于互联网的关系维护也变得更加容易。
这种关系网络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力量却是巨大的。我们不能再用独立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个体,而更应该关注其背后的关系链,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
3.互动交际
信息是流动的,而关系网络就是流动的载体,这种“流动”实际上就是互动交际。我们都见识过Facebook、微博、微信的强大号召力,不论是在家中、办公室,还是在公车、地铁上,随处可见“微博控”“微信控”,正是因为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分享到海量的信息,建立起巨大的关系网络,更可以实现快速地互动交流。
信息流动的需求是强烈的。单一的、人为的限制,只会让信息越来越萎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开放式平台正在不断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我们在微信上看到一条有趣的视频信息,不仅可以分享给为微信上的好友,还可以第一时间转载到微博上,而且这种转载的过程几乎不需要耗费多少精力。跨平台的互动,不仅让信息的“生存”时间进一步延长,也让个体的关系网络得到更好地延伸。
二、“自”时代商业银行的转变
马云有句名言:“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有商机。”当然,我相信,“自”时代的“抱怨”早已经不是早年时期七大姑八大姨闲来无事围坐一块拉家常,而更加集中表现为社交“抱怨”。每条“抱怨”即代表了一个信息,在一个无限开放的社交环境下,“抱怨”很容易被一个“聆听者”所发现,并且被其聪明的大脑理解成为——需求。
于是商机出现了!!!这种商机我们姑且称之为“自供需”。“自供需”可以理解为供需双方都产生于同一个社交圈,并且在这个社交圈内得到满足的一种过程。一旦这种“自供需”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那么对于一直以来都习惯于充当中介作用的商业银行而言,绝对是一个天大的坏消息,譬如说现在的P2P网贷。
现在,是时候好好坐下来想想,如果不想成为比尔·盖茨口中所说的“即将灭绝的恐龙”的话,传统商业银行要做些什么?在这里,让我们打破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敞开思路,大胆地做一些未来的设想:
“自”时代降临的未来,曾经创造了无数神话的传统大众媒体逐渐失去了其号召力,“自”媒体的正在占据更为有利的局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We-Bank”(简称WB)平台横空出世。WB平台是未来商业银行的集合网站,也称之为“银行大超市”,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加入到这个平台中,金融消费者可以快速地在这个网站上找到任何一家银行的理财、信贷、信用卡等产品。同时,WB平台还是一个开放式的互动平台,可以支持类似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即时交互,而且还能通过“分享到微博(微信)”的功能连接到客户的微博(微信)中,实现信息的跨平台流动。
金融消费者依托自身所持的任何一张银行卡作为主账户,即可以在WB平台上完成实名注册,注册成功后,客户可以选择其他银行作为主账户的关联从属账户(从属账户可以是虚拟账户),这样,客户只需支付很少的费用(甚至无需任何费用)就可以实现主账户与从属账户之间的资金流动(未来社会,电子货币已取代实物货币,成为客户财富的象征符号与购买力承诺)。
WB平台很好的掌握了“自”时代人们的思维习惯,即人们的决策越来越容易影响到他人和被他人所影响。于是,商业银行不再单纯地采取“信息推送(PUSH)”的营销方式,而将目标转向“平台影响力(PULL)”,将营销的工作交托给平台(姑且称之为“自”营销),专心从事后台方面的工作。
登陆到WB平台后,用户就可以查看到自己的“社区好友”所关注的金融咨询,并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咨询参与到好友的互动谈论中。同时,WB平台也会定期推出“您的好友近期正在关注的……”(正如现在卓越亚马逊与淘宝所做的)之类的链接,方便用户了解最热销的金融产品或促销活动。于是,用户在与“社区好友”的聊天过程中,受到好友的推荐而最终做出购买某款产品或者参与某次促销活动的决策,并将自己的资金转入到对应银行的账户中。
做出决策后,用户也可以像上街吃饭一样,随时通过“与好友分享”的方式将此信息分享到自己的社交群体(当然要屏蔽购买资金等私密信息),或者将自己的体验以类似于“赞”或“贬”的形式作出评价,进而影响到更多的“社区好友”的决策。
拥有了一定规模的用户群体后,WB平台就有了精准营销的信息基础。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WB平台可以针对每个用户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并为对应的商业银行产品营销和活动策划提供信息工具。平台可以依照用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历史发布信息、周边好友等信息,精确分析出该用户的生活喜好、金融购买意向、风险承受能力、整体购买能力,甚至于预测用户未来的财务状况。商业银行可以就此分析结果决定如何为用户设计投资理财规划、是否给予授信支持、推荐何种金融产品,甚至于为客户提供超过金融范畴的个性化建议,如旅行计划等,以增加用户的总体服务体验。
也许很快,这样的场景就会出现:
小方是一家公司的白领职员,为培养自己的理财习惯,他在WB平台上注册了一个账户,以甲银行的账号作为平台主账户。平常时间里,小方一有空就会在该平台上向“社区好友”请教理财经验。有一天,WB平台上的一款乙银行的理财产品引起了他的注意,但由于对该银行认知不多,因此一直没能下定主意购买。小方留意到,他的几位好友也购买了这家银行的类似产品,于是便联系这几位好友进行咨询。在好友的推荐下,小方决定购买该产品,并第一时间将主账户的资金转入到乙银行。
理财产品到期后,小方获得了预期的收益,他十分开心地与之前为他做推荐的好友进行了交流,同时还在自己的好友圈对这款产品进行了推荐,该产品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在自己的不断积累下,小方的投资经验越来越丰富,已经不再满足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而将目光转向一些较高风险的投资组合产品。还是在好友的推荐下,他向WB平台上提交了一份投资意向申请,列出了自己的投资金额和预期投资收益。WB平台在收到小方的申请后,结合小方的年龄、历史投资经验、消息记录等信息,为小方设计了一份具体的投资计划书,并在征得小方确认后,由丙银行具体负责该计划书的执行。
在计划书执行后,小方由于购买婚房需要,在WB平台上申请了一笔按揭贷款。丁银行根据WB平台出具的小方的综合报告,决定给予小方80万元的按揭贷款;此外,丁银行还结合小方的喜好,精心为其订制了一份希腊蜜月旅行计划,并额外追加5万元的低息旅行贷款。
由于工作表现优异,小方获得了一笔不菲的奖金收入。他正苦恼于是将这笔收入继续追加到丁银行的投资计划中还是另作他用,正好这时他通过平台上的交流,发现自己“社区好友”之一的小明近期正好需要一笔周转资金。小方即刻在WB平台上发布了“我要放贷”的申请,经甲银行实地审批与WB平台评估后,小明的贷款申请获得了认可,于是,在WB平台的撮合下,小方与另外几个平台上的用户将资金“贷”给了小明,项目则由甲银行负责持续监控。
……
后来,小方留意到,越来越多的好友购买了他推荐的银行的产品,而那些他曾给出过“贬”评价的银行产品,也越来越不受好友的待见,无意间,小方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了主动推荐者的角色,而且这种转变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效果是如此之明显。
也许,这些还只是未来的一个缩影,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一个平台会往更加综合化和开放化的方向发展。
三、迎接与展望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一边走在路上,一边利用手机二维码扫描的方式选定了自己心仪的餐厅并完成支付;银行的系统了解我们的所有生活、消费习惯,甚至通过信用卡使用情况,就可以准确推算出一对夫妻之间的感情好坏;我们无意间上传到微博的某种服饰配搭,却成为了引领一个季节的时尚款式;我们总是好奇地追随者“好友圈”的脚步,即便我们根本未曾谋面……
“自”时代已经越来越靠近我们,新的时代内容带来的必然是思维方式、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全面变革,不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其他的各行各业,如果不及时谋求转变,那么只会陷入到落后的局面。
这里有更多征文:“指尖金融,创e无限 e时代移动金融征文"汇总
更多详情介绍请点击活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