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策划
  • 个人所得税计算器 投资收益计算器 存本取息计算器

    广发银行王兵:从银行创新实践看移动金融发展

    中国电子银行网讯:2014年11月26日,由中国金融出版社主办的“移动金融创新与安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围绕移动金融“创新”与“发展”两个主题展开,出席研讨会的嘉宾有国家部委相关领导、移动金融试点城市负责人、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负责人以及媒体代表。中国电子银行网作为支持媒体应邀出席本次研讨会,以下是本网有关于此次研讨会的相关报道。

    广发银行副行长王兵在本次研讨会发言中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金融服务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展,未来移动金融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将有四个方面的方向:一是从消费金融入手,丰富移动金融应用场景;二是从跨界合作入手,打造移动金融新应用;三是从多方推动入手,建立和谐的移动金融生态圈;四是从移动互联网特有技术优势入手,探索网络安全新模式。以下是王兵在本次研讨会上的发言实录:

    资料图:广发银行副行长王兵

    尊敬的李东荣副行长、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能参加本次大会,与大家一同探讨和推动移动金融的未来。下面,我将以“从银行创新实践看移动金融发展”为题,向各位汇报一下广发银行在移动金融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发展思路。

    一、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不断拓宽移动金融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在继续发扬分享、开放、互动等互联网优势的同时,呈现了更为随时随地随身的互联互通特性,并因此不断拓宽应用领域,成为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

    移动金融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直接推动了移动金融服务内容及业务形态的推陈出新,从短信银行到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从基于手机的远程移动支付到基于SD卡、SIM卡的近场移动支付,从手机的钱包应用到基于智能手机的财富管理APP等等。移动金融业务在不断丰富的同时,也渐渐摆脱过去单一的高门槛的重应用服务模式,呈现出更能普惠民生的低门槛乃至零门槛的轻应用发展态势。

    2013年,移动支付业务全年交易量16.74亿笔,金额9.64万亿,同比分别增长212.9%和317.6%。这些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并选择使用移动金融服务业态。如今,全国几亿网民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住”在网上,他们的日常消费、资讯获取、社交娱乐,以及办公等都通过互联网完成,我们可以形象地将其定义为“网居民”。“网居民”的习性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任何有上网需求的个体或群体身上。因此,未来互联网金融市场竞争的关键就是“网居民”的注意力,把握、引导、刺激并满足网居民的需求成为互联网上最有价值的事情,也是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竞争手段。随着科技发展,各式大小设备都可以接入互联网,这使围绕着客户编织起一张覆盖全身、全天的服务网络成为可能。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客户一方面将更倾向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移动地、跨屏幕、跨设备地实现日常使用,另一方面他们碎片化、多元化、虚拟化的日常需求对网络金融服务,尤其是移动金融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金融服务通过网络深入渗透到其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一言以蔽之,移动金融,发展无限。

    二、广发银行积极开展移动金融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布局

    广发银行作为唯一一家总部在广州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一直秉承广府文化,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最早尝试开展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商业银行之一。在直面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冲击和压力的同时,广发银行通过学习和转型,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努力寻找发展机遇。对内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加大对互联网金融资源倾斜,在机构、人员、财务、IT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对外积极寻求合作发展机会,从“网居民”的金融需求出发,在移动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布局,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积极响应央行号召,顺应互联网金融时代潮流,先行先试。近年来,广发银行抢抓移动金融发展机遇,重点开展移动远程支付、近场支付业务的渠道、产品和服务建设,聚焦手机银行、基于NFC的近场支付等重点产品建设,推动在移动支付业务领域的战略布局和业务发展。同时,积极落实央行关于移动金融创新服务的工作要求,于今年10月与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简称MTPS平台)实现对接,完成了我行基于MTPS平台的借记卡应用发行,并通过该平台实现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二是加强与运营商合作,落地移动支付服务,打造有影响力的移动金融品牌。移动支付是移动金融的基础。2013年,我行率先实现与三大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合作,推出基于NFC-SIM卡模式的移动支付产品。我行还创立了移动支付专属品牌——“广发智付”,并与广东联通、沈阳联通合作开展NFC移动支付业务营销试点,对该项业务在当地的市场培育和客户教育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今年,广发银行网络金融借鉴互联网思维,发布了“有智慧,无边界”的新品牌形象,相信我行移动金融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将会得到提升。

    三是立足普惠金融,推动跨界合作,探索创新移动金融产品。2013年,我行与腾讯及支付宝公司合作,打造移动金融新入口和新模式,先后推出了微信营业厅和支付宝钱包服务,让所有持卡客户都能通过简单的“加关注”操作,享受到我行提供的“零门槛”移动金融服务。今年,我行设计研发了首款互联网金融类APP——月光宝盒。该产品充分运用社交、娱乐、分享和游戏等互联网元素,倡导健康节约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模式,既承袭了传统金融的严谨,又演绎得更加有趣和现代,让普惠金融更具个性、更加贴近民生。

    四是加强业务风险防控力度,切实保护客户权益。在网络金融服务安全领域,我行已经形成了较为严密的业务安全体系。一方面严格遵循监管要求,遵照国家标准设计产品,同时采用动态数据认证方式,有效防范脱机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窃取风险,严密保护客户信息安全;另一方面,对圈存交易审慎设定交易限额,并严控电子现金圈提,防范资金窃取和套现风险,降低资金风险。此外,在手机银行支付业务方面,广发银行还建立了双因素认证体系,并严把客户支付权限准入关口,从多维度严控盗刷风险,通过一系列的安全防线和风险管控措施,确保业务合法、合规、安全可靠,充分保护客户权益。

    五是加强自主可控能力,提高国产化水平。遵照央行要求,我行在IT 建设过程中,强调自主可控能力建设的提高,积极致力于软硬件的国产化的推进工作。特别是明确要在互联网金融及移动金融系统以及金融IC卡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在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卡片选择上等,主要采用国产设备。并积极探索国产密码在我行各类系统中的应用。

    三、移动金融的创新发展方向

    从前期的实践来看,移动金融的推广还存在一些难题,例如,由于NFC移动支付注册流程过长、开通门槛过高而导致的“开通难”,现实生活中的移动支付应用环境还不够完善而导致的“使用难”,由于移动金融安全教育还不够到位而导致的“推广难”等等。可喜的是,移动金融已经进入了“标准化”时代,标准的发布有利于增强移动金融的安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也为移动金融业态的进一步繁荣创造了条件。我认为,未来移动金融的创新发展应当优先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消费金融入手,丰富移动金融应用场景。消费是激活经济,解决我国内需增长不足,实体经济不振所引发一系列问题的突破口,而让群众“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需要消费金融的全方位支持。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对移动支付的创新需求与日俱增。但要让群众真正用起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移动支付的应用环境,让购物、出行和求医等都能随时随地支付。除支付结算之外,如消费信贷、代理业务、咨询顾问等消费金融需求都将可能成为移动金融新的应用场景。

    二是从跨界合作入手,打造移动金融新应用。近年来,我行运用互联网跨界思维,科学选择跨界合作对象,取长补短,强强联合,除了与百度的跨界之举外,亦陆续与阿里巴巴、腾讯、苏宁等互联网企业开展全方位创新探索实践。今年,与百度和网易的战略合作也在积极落实中,相信不久就会有亮点产品推向市场。

    三是从多方推动入手,建立和谐的移动金融生态圈。央行打造MTPS平台是为商业银行、移动通讯运营商等参与方搭建互联互通的桥梁和纽带,使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相关参与主体能够减少沟通成本。但平台仅仅是移动金融生态圈的基础,在这基础之上,还应该有提供消费品的电商圈,用来提供相关金融服务的金融圈,以及客户与客户、商户与商户、商户与客户之间的社交圈,他们之间的渗透融合才是移动金融兴旺发达的保证,而这需要有关各方共同来推动实现。

    四是探索网络安全新模式。移动金融创新模式在带来多元化和便捷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在开拓移动金融领域新边界时,一定要坚持审慎原则,将信息安全和客户权益保护始终作为创新的前提和底线。银行、运营商、商家、客户等移动支付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应共同联动防控,拓展安全边界,创新安全模式,从而使移动金融业务既能发挥其便利性特点,又能保障业务安全可靠,风险可控,达到创新与安全的和谐统一。

    当前,移动金融已逐渐走出局部试点的探索期,开始迎来全面加速的成长期,希望能以本次移动金融创新与安全研讨会为契机,共同推动和构建移动金融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晴朗)

    趣图看看

      微博

      专题

      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

      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于9月10日至12日在津举办。[详细]

      联合宣传年

      第十届中国电子银行年会

      “第十届中国电子银行年会”于2014年12月3日在北京举行[详细]

      电子银行网BBS

      

      主办单位 | 支持单位-成员银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指南 | 网站地图 | 合作媒体

      Copyright 中国电子银行网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96号

      可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