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论“虚”兼论务虚会

    王鹏虎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8-01-16 14:20:56 务虚会 王鹏虎
    王鹏虎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8-01-16 14:20:56

    核心提示务虚的目的是务实,是把设想变成现实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虚则实之,是知为行先,如果认识统一了,就是执行的问题了,就是知行合一了。

      年关将近,各机关、各企业都在开务虚会,由此感言而论虚。

      常人以实为贵,以务实为本,而对虚则多贬之。

      但是虚与实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是相互转化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所有的实有终归于虚无,而实有又来自于虚无。就拿我们人自身来说,人的孕育和出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人的死亡又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故佛家讲无常无我,一切有的众生相本质皆为无的本相,世事红尘皆为虚无,有只是一切因缘际会的幻化之象而已。

      道家也十分重视和推崇虚无。《道德经》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将无作为宇宙原始的状态。“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虚无是万物演化的基础。老子不仅将虚无作为解释世界起源的基本概念,而且进一步将虚无作为统治阶级治理天下和统治人民的方法论和有力工具,“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在老子看来,虚无实在是堪当大用。

      兵家也重视虚,《孙子兵法》中专门有一章论述虚实。“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在具体战争运用上,则提倡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的空城计就是利用了常人包括司马懿这样的军事专家的虚实论,创造性的发挥了一下,变成了虚则虚之,吓走了司马懿的十万大军,赢得了战机。

      千古奇书《红楼梦》也大量的涉及了虚无,甚至可以说《红楼梦》就是一部关于虚无的文学作品。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是解读整部《红楼梦》的关键章回,太虚幻境是贾宝玉在梦境中到的地方,在常人看来,梦境是虚幻的,但是曹雪芹却把太虚幻境一章作为整部书最实的部分来写,全书的主题思想在这一章最为集中的阐述出来,并用太虚幻境牌坊上的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来点题,成为全书的中心思想。太虚幻境中的警幻仙子也是用来提醒世人,其实一切繁华富贵均为虚无,只有虚无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在各民族远古神话中,虚无也是极为重要的内容。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之前,世界就处于一种虚无的混沌状态。在古埃及神话中,创世神话有若干种,不论在哪一种体系里,世界都起源于水。从洪水中涌现出一个山丘,山上坐着Atum神,也说此山丘就是Atum神,他从中创造了空气(女性)和水气(男性),他们又创造了大地(男性)和天空(女性)。起初天、地连在一起,直至阳光将他们分开。

      基督教《圣经》中《创世纪》也是说上帝与原始虚无混沌共同存在,然后在某一时刻,上帝决意创造我们当今的世界,于是上帝从混乱中带来秩序,创造了包括人的一切世界。印度教中的湿婆神就是毁灭之神,专司虚无。

      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对于虚无都有深刻的思考,也基本认同虚无是世界的本源。因此,虚无实在是实有和秩序的根本。我们在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所有这一切皆最终来源于虚无,当然最终也会归于虚无。

      在事物演化和逻辑推理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有回溯到无,这是一个不断追本溯源的过程,也是一种探究事物本源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抽象和提炼的过程。到了终极的问题,就是哲学和宗教上的问题了。另外一种方法,是从现在的实有出发,不断的向后推演,一定也是会归于虚无,这是一个想象的过程,也是一个以现在为起点的推论过程。

      我们在务虚的时候,其实就是要以现在为原点,向前和向后进行推演,不断的追溯事物的来龙去脉,思考前因后果和前生来世的问题。因此务虚会一定会向前看,会去总结过去,包括经验和不足,查找原因,也一定会向后看,提出未来的目标和措施。在这个过程中,现在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节点,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不能脱离现在而孤立的去回顾和展望,要紧密结合当下,合理的推演过去未来。当然这种思前想后是有认识局限和时间局限的,因此,对于目标的设定要以可见的过程性目标为目标,而不能去设想终极目标,因为终极目标是虚无,是没有意义的。

      务虚的目的是务实,是把设想变成现实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虚则实之,是知为行先,如果认识统一了,就是执行的问题了,就是知行合一了。其实从思想是行动的基础这一点来讲,唯心主义也并非全无道理。

     

      原载 微信公众号:虎言鸾语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