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网消息 据外媒20日消息,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今起微调,将一篮子货币汇率计算时段从原来的24小时缩短为15小时。路透援引消息人士称,此举意在更好反映市场变化,并防止日内投机“中间价模型和收盘价价差”行为。
目前人民币中间价定价参考“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即做市商在进行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时,需考虑上述两部分。其中,“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是指,为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所要求的人民币对美元双边调整幅度,收盘汇率则指下午4点半的即期汇率收盘价。
德国商业银行新兴市场高级经济学家周浩认为,这一机制存在着一定的技术漏洞。从早上9点半到下午4点半的市场变动多少会受外盘美元汇率影响,而如果将一篮子指数定位在此前一天的美元变动,会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因此,将一篮子指数的变动计算时长缩减是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推行更加市场化中间价机制的政策意图。
对于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周浩指出,如果当天交易时段人民币走势偏弱,即使在4点半之后美元指数没有大波动,第二天人民币中间价也可能比此前的模型开得更弱一些,这可能会造成人民币中间价机制所谓“贬值预期自我强化”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供需不平衡,只要人民币市场仍然呈现“净购汇”,对美元的需求较多就会自然加大人民币的贬值压力,而这一点是美元指数本身变动之外的一个存在较大影响的因子。
此外,由于境内市场仍参考境外市场(离岸人民币)的价格,而境外市场又会对中间价进行反应,导致人民币中间价存在外部干扰,而在让市场因素发挥更大影响力之后,人民币贬值的干扰项也自然会增加。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