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已经习惯不带钱包出门了?即使带了钱包,也无须掏出使用?现在,带现金的理由又少了一个。据报道,近期,杭州、武汉两城推出了支付宝二维码电子公交卡。市民乘坐公交车,拿出手机刷一刷就行了。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撑,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看得见的变化。以前,消费购物需要面对面用现金完成,后来过渡到通过银行卡完成支付,如今再过渡到不需要卡,只需手机扫码就能完成。
随着日常生活使用“现金”的场景,越来越多被手机支付取代,有人预言“无现金社会”渐行渐近。
有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38万亿元,约为美国的50倍。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中国的移动支付获得飞快发展。
不过,目前就说进入“无现金社会”,还为时尚早。在日常生活不少领域,现金支付仍然不能够完全被移动支付取代,另外,在一些人群中特别是贫困人群中,现金支付当前仍然是主流。
即使今后真的进入“无现金社会”,并不就是指整个社会完全不使用现金,而只是指现金使用率低,人们可以无障碍地使用移动支付方式进行消费,并且以后者作为主流。
无现金支付,本质上是一种电子化便捷支付方式。这种方式,与传统面对面现金交易相比,交易成本更低。它对信用的要求很高,某种意义上讲,它和信用是相伴相生、相互支持。
有了信用背书,有时还可以放大支付人的支付能力,为生活带来更多便利。比如,共享单车ofo对芝麻信用分650分以上的用户,可以不交押金就使用小黄车。此外,广州一家医院,信用分650分及以上用户均有机会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服务。这昭示着,今天有着良好的信用,就能让未来生活更美好。“无现金”交易,雁过留声,个人数据的累积有助于推动社会信用建设。信用与支付方式的优化,是相互促进的。
值得强调的是,在非现金支付一路高歌猛进中,特别要注重对包容性和多样化的尊重,这首先体现在要防范一些地方在智慧城市的建立中可能会出现的新行业壁垒和巨头垄断。以前,由交通部门主导的公交卡,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特点,其效率也遭到社会诟病。如今,一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等消费领域力推移动支付,同样要警惕在追求数字化转型和规模经济时出现新形式的垄断。
比如公交购票,如果政府以行政化手段强推某一种移动支付方式,而不是由多种第三方支付平台自由竞争,可能会有规模经济之利,但会出现欠公平之弊。具体说来,要保障用户用各种常用的支付方式都可以购票,而不局限于某一种支付方式,最好是乘客用现金、公交卡、银行卡和支付宝等移动支付都可以完成。
在推动非现金支付建设中,包容性还体现在,未来即使越来越多人过上“无现金”式的生活,仍然会存在非现金支付的“盲区”和“死角”,例如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或一些农村贫困地区人群。在倡导“无现金”生活的同时,不要忽视了这些人群的需求,而是要尊重此类人群的现实能力和生活习惯,为他们保留和提供各种适用的支付方式,保障各类人群都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现代社会人文关怀的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