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行业“去杠杆”为核心的监管措施,特别是银监会“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现场检查与各银行自查告一段落,银行委外业务在深刻调整之后必然会重新启航,将会以更加健康、 稳健、有效的方式开展;同时,随着债券市场调整进入尾声,银行委外业务中固定收益资产配置将迎来建仓的大好良机,委外业务规模有望触底反弹,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在金融体系加杠杆的大背景下, 银行委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张,而在银行业监管加强,金融体系去杠杆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委外投资出现了新变化,伴随着金融杠杆的上上下下,委外投资的起起伏伏,潮起潮落,未来银行委外业务将走向何方? 近期,我们通过走访大量同业机构, 对银行委外市场进行广泛调研,并对未来银行委外业务进行了展望。
银行委外业务进化史
过去几年,在市场培育与发展中,通过借助外部专业机构的投资能力及风控手段,将银行理财资金、同业存单等表外资金委托外部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管理的银行委外业务应运而生。银行委外业务不仅可以为银行提供一定收入来源和盈利增长点,也可以在合作中通过互相沟通强化自身投资能力,弥补在泛固定收益领域投资能力的不足。
近几年来,随着委托业务中委托方日益多元化,委外业务模式逐渐被银行类金融机构普遍接受,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的自营部门及资管部门均开始涉足此类业务,部分保险、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开始进行委外业务的研究和探索。 目前,委外市场的管理人以证券、基金、保险和阳光私募为主,部分银行亦以管理人的身份出现在委外市场。 由于委外业务基本以货币类资产及债券类资产作为主要投资方向,各家管理人也通过类固收部门承接委外业务。
回顾银行委外业务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委外合作1.0阶段。即初创探索阶段,采用的是最简单的结构化产品合作模式,以纯粹债券投资为主,委托人以银行为主,主要为大型银行、 全国性股份制银行。
委外合作2.0阶段。即迅猛发展阶段,在高速发展阶段,银行委托单一投资的平层模式成为主流,以债券投资为主要投资标的,委托人仍以银行为主,此阶段银行类型增加,家数也开始增多,该阶段主要侧重高收益,风险意识相对较弱。
委外合作3.0阶段。即当前阶段, 2016年10月以来,债券市场结束了“牛市”盛宴,开始进入调整阶段。 受制于风险与监管压力,平层模式大量减少,跟投与结构化模式开始成为主流,“固定收益投资+”成为主流, 委托人种类和数量开始出现下滑,管理人(委托投资顾问)业绩分化明显。
委外合作4.0阶段。即未来发展趋势,经过债券市场的“牛熊转换”,预计银行委外业务将会在整顿调整中开始转向,未来相关产品将侧重净值化考量,“固定收益投资+”及各类多策略占比提升,委托人继续快速增加,委外规模向精品机构管理人聚集。
随着金融行业“去杠杆”为核心监管措施, 特别是银监会“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现场检查与各银行自查告一段落,银行委外业务在深刻调整之后必然会重新启航,将会以更加健康、稳健、有效的方式开展。
银行委外业务面临一系列挑战
2016年10月底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基本面走强、货币政策中性偏紧、监管层面“去杠杆、去通道”, 以及低利率环境的终结,委外业务内生驱动下降,委外规模扩张速度已呈边际下行趋势。
2014-2016年,银行做委外业务的核心驱动因素在于:一是内部人员相对较少但管理资金规模较大,精力上无法顾全;二是主动管理能力不够,激励机制不足,导致主动管理的积极性缺乏。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自2016年10月份以来,银行委外业务面临一系列挑战。
对同业套利模式加强监管,对委外资金规模产生较大冲击。传统银行套利模式主要为同业存单-理财-委外-非银机构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广义货币(M2)流通速度相对较快。但在当前情况下,负债端有同业存单、 资产端有同业理财被监管认定为同业套利,最新监管要求银行业“去杠杆”,同业理财到期后不再续发,同业负债被清理,同业套利创造出来的委外资金在“去杠杆”大环境下大量减少, 由此对委外市场流动性产生较大影响。
债券市场下行反转,套息交易模式终结。始于2016年年底“债灾”, 导致大量银行委外产品净值出现下滑,甚至出现大量浮亏,当初约定的预期收益无法兑现,由此产生的非银机构管理决策、投资、与风控能力受到一定程度质疑,部分委托人银行与管理人(投顾)非银机构之间产生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
过去“拿只券进行套息交易, 可大量复制操作”的业务模式,在前期债券牛市的风口之上,业绩普遍较好,但是一旦债市出现下行调整,“躺着挣钱”的业务模式存在较大风险敞口。因此,出于对风控的考虑,已经产生账面浮亏的委外银行要么提前终止合同认赔出局,要么等待委外合约到期,但是几乎都不再新增规模。
委外市场近期呈下降趋势,远期处于持续收缩。过去部分银行现有激励机制不足,现有薪酬体系无法招揽合适的专业人才,致使银行主动管理投资能力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 不少银行逐渐开始进行管理制度创新、薪酬市场化考核、投资决策流程优化、事业部制设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吸纳了一批非银机构主动管理投资能力强的人才。部分中等规模城商行、农商行主动学习能力较强,与主动服务意识强的小型券商基金开展广泛合作,学习能力稳步提高,主动管理能力逐步提升,开始收缩委外投资比例。因此,委外市场近期呈现下降趋势,短期处于赎回状态,委外规模远期处于持续收缩中。
近期,经过实地调查走访,笔者发现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 京津冀等区域的中小银行金融市场部、资产管理部几乎均已涉足银行委外业务,管理人以券商、公募基金为主,以平层投资为主,但因受到整体债券市场下跌趋势影响,委外投资收益业绩不甚理想。近期,由于受到监管因素影响绝大部分银行已暂停委外业务或在压缩委外规模。
展望银行委外业务发展
在此轮债券市场大幅调整和监管机构“去杠杆、强监管与防空转”行业整顿中,银行委外业务无论投资规模还是收益率,均遭到严重冲击,整个行业高歌猛进的“势头”被遏制, 行业面临洗牌与深刻调整。
目前来看,银行委外市场存在“核心驱动因素被挑战、委外业务被监管与反对非银以委外名义给银行加杠杆加大债券投资久期和加大市场风险”等客观现状与监管措施,与此同时,当前大多数非银机构通过采取“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等手段实现超额收益,进而这两者形成一定矛盾。
未来几年,随着银行委外行业竞争加剧以及监管政策的转变,市场格局将有所变化。展望银行委外业务未来发展方向,作为委托人理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战略调整、市场方向及策略应对:
首先,从市场格局来看,在大资管时代背景下,银行业资金和渠道优势依旧明显,仍将是资产管理行业的中坚力量,委外业务未来依然是银行资产配置的重要渠道和方向。随着金融行业“去杠杆”为核心监管措施, 特别是银监会“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现场检查与各银行自查告一段落,银行委外业务在深刻调整之后必然会重新启航,将会以更加健康、稳健、有效的方式开展。同时,随着债券市场调整进入尾声,银行委外业务中固定收益资产配置将迎来建仓的大好良机,委外业务规模有望触底反弹,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其次,从管理手段来看,作为海外资管行业主流的投资管理模式之一,MOM和FOF能够有效解决资产管理人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有效利用外部投资能力、扩大资产配置领域,提升主动投资能力、实现资管业务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MOM和FOF既是适应金融行业社会分工趋势的必然结果,也是资管业务在新形势下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随着监管政策开放, 未来将会成为银行委外业务发展的主流方式。
再次,从投资范围来看,未来银行委外业务投资范围会进一步扩展, 从目前涉及大额存单、短期融资券、 协议存款等货币市场、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等债券市场,预计会拓展到国债期货、大宗商品、贵金属等期货市场,A股、H股等股票市场,境内不动产、外汇等,甚至随着债券通启动与未来沪伦通的开闸,进一步投向境外资本市场。
最后,可以看到,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居民投资理财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必然会催生多元化的产品体系来满足社会多元化投资需求。当前,在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的交互式发展之下,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为金融行业带来深刻变化,银行委外行业的产品与模式创新将会迎来新的高峰,目前的资产管理的规模、手段与范围乃至技术等必定会上一个新台阶,行业或许有新变革出现。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