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辞退员工的感受

    刘晓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11-17 09:09:02 辞退 金融危机 江湖
    刘晓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11-17 09:09:02

    核心提示人情味浓更重要的体现,就是中资企业很少辞退员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市场对中资企业用人归纳起来有这么一些看法:相同职级的薪水不高,但工作压力也不大;人情味比较浓厚,几乎不会辞退员工;中资银行绝对不会撤退,或者说倒闭。

      中资企业的管理者都是内地外派的,脑子里都带着内地工资的概念。当时内地工资与香港工资差距较大,确定工资时很多中资企业要经过内地总部审批。所以,那个时候中资企业同样职级的工资要比香港市场的平均水平低。

      但相比之下,工作压力也没有那么大。原因是中资企业的考核与内地相同,而且总部对香港公司的情况并不特别了解。香港公司管理者每年报给总部的经营计划都是较保守的。

      中资企业的管理者一般都带着内地的管理习惯,关心员工,与同事相处以和为贵。时不时地搞搞活动,如员工聚餐、逢年过节的联欢会等。相对当地其他企业,人情味就浓多了。

      人情味浓更重要的体现,就是中资企业很少辞退员工。首先,是管理者在内地就没有辞退员工的概念和习惯;其次,在香港辞退员工比较麻烦;第三,最关键的是,管理者一般三年左右要轮换,都有一种可以不做“恶人”就不做的想法。

      经过亚洲金融危机,有一些外资银行退出香港市场。其中,日资银行大多数都撤走了。人们观察发现,中资银行是中流砥柱,既然来了,是绝对不会撤退的。

      那段时间,外资银行一些与中资银行打交道比较多、年龄在四十以上的员工,很想找机会到中资银行。一方面是当时银行业还比较困难,外资银行都冻薪、减薪、裁员,内部竞争激烈,压力大;另一方面,四十岁以上的员工往往有一定级别,工资高,能力不上不下,是减员增效最好的对象。所以,他们的不安全感特别强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愿意到中资银行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压力不大,可以安心地做到退休。

      当时香港分行由于经营亏损,需要节约成本,同时想调整业务结构,改善经营状况。减少不合适的员工,引进符合新业务要求的员工,通过员工结构调整来加快业务结构的调整,就成了重要的选项。

      员工结构调整的方式很顺利,还是靠港人的基本商业思维:既然在这里很勉强,还不如体面地离开,再找合适自己的工作。

      直接辞退员工,对我们内地管理者来说,总觉得有些无从下手。此时我了解到,在香港,如果员工因为有过失而收到过三封警告信,企业可以无条件辞退。于是我们打算试一试。不久,有个员工在工作中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过失,我们给他发了第一封警告信。没想到,过了大概一个星期,他就提出了辞呈。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经过研究,认为应该撤并几个部门,压缩人员,以提高工作效率,也节约成本。部门撤并了,主管自然就多出来了。当时分行的一把手是位善良的大姐,下这样的决心着实不容易,她让我找那位主管谈。

      那位主管在我办公桌对面坐下,等待着我给他布置工作。我该怎么谈呢?像在内地一样,先把他表扬一通,说他工作很不错,然后让他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这不搭调啊!直接说,我们请你走人了?好像也不对。于是绕着弯子跟他说了分行经营的困难,“我们经过研究决定,要节约成本,撤并部门。撤并部门,主管就多了。你这个部门被撤并了。”他终于听明白,我是要请他走人。我看着他嘴唇开始哆嗦,眼眶里盈盈地有眼泪了,我不禁心里发紧,感觉眼睛也开始湿了。我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忍住!看着他推门离开的背影,办公室的空气凝固了。

      第二天人事主管来我办公室闲聊,跟我说,我们这次把这个主管辞了,意味着他没有生活来源了。因为他太太是全职家庭妇女,他这个年纪在现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很难再找到工作。我当时脑子里第一个念头是,我能不能帮帮他,随后仍咬咬牙说,没有办法了。我们的经营要走出困境,必须这样。

      那几天,行里气氛很沉闷。员工个个都很紧张,不知道下一个会轮到谁。在香港,许多中资企业的员工已经慢慢习惯了中资企业的大锅饭氛围,根本没想到我们会采取裁员的措施,而且上来就裁了一个主管。而我们也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事,有点被自己搞懵了。

      人事管理上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不仅是体制上的问题,心理这一关也不好过。其次,是人事管理上的习惯思维,我们很难单纯以商业逻辑、岗位适配逻辑、雇用规则逻辑来考虑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问题。也因此常常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当时我很想知道,港资企业、外资企业是怎样裁员的,他们的老板们内心是怎么感受的。据说因裁员原因不同,情况也不同。总的来说,商业为先,依法办事。一些老板,特别是老一辈的华人老板,对老员工是很讲感情的。外资投行则比较照章办事,当经济形势不好时,经营困难,裁员是家常便饭。

      2000年末互联网科技股泡沫破裂后,有家投行把前几年最赚钱的互联网科技团队整个给裁了,连当时在市场上做得风生水起的团队主管也没能幸免。上午一上班,老板秘书通知他去老板办公室;谈完出来,他的秘书已经把他的私人物品装好了盒子放在门口,电脑已经格式化,他不能再进这间办公室了。秘书让他交出公司手机,他无奈地捧起自己的私人物品离去。

      听着投行的人跟我说这个故事,我不禁唏嘘。问这是不是太无情了?投行的人一脸无辜地回答:这很正常啊!他过去是为公司赚了很多钱,但公司已经按合同给他了相应的报酬。公司不欠他啊,现在不赚钱了,公司也没有义务养着他。

      据说,浅水湾一带的豪宅,来来往往的租客有不少是投行人士。当市道畅旺,赚了大钱,拿了大把花红的投行大佬就到浅水湾租住豪宅,享受无敌海景;当市道低迷,揽不到业务,被辞退又一时找不到新工作时,投行大佬就立马退掉清水湾豪宅,去租住普通住宅。等到下一波市道起来,有了钱,再来浅水湾住豪宅。

      (作者系浙商银行行长)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