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四十年改革发展 ,中国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仍存在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较大等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金融和实体经济互为表里,共生共荣。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金融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实体经济深入发展也呼唤金融深化改革,提供更高水平更精准的服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呼唤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
农村土地银行是以农村土地及其附着物为信用保证,提供长期信用为主的融资或再融资服务的银行。
一方面,它可以直接为农地权利人提供农地抵押中长期融资服务;另一方面,它还可以通过农地或农地抵押资产证券化为涉农金融机构提供再融资服务。
目前国内开展农地存贷服务的中介机构,由于不直接提供(再)融资服务,不是真正意义的农村土地银行,但它利于促进农地顺利流转、优化农地资源配置,为农村土地银行业务的开展准备了条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乡二元结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增加不少,但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没有根本解决。建立农村土地银行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首先,建立农村土地银行是破解农村金融难题、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的需要。
当前农村金融中存在两个明显问题:一是农村金融抵押担保物不足,主要是农地无法作为有效抵押物,银行不给贷;二是农村信息不对称,银行不敢贷。问题的背后,是因为当前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基本都是清一色的商业银行,运营模式高度同质化,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严重不匹配。商业银行闹“资产荒”,有钱无处贷;大量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急需融资却得不到满足,尤其是中长期贷款严重不足。土地银行是一种合作社为基础的银行,它的建立有利于培育和发展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克服农村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又能破除农村抵押物不足难题,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其次,建立中国农村土地银行是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长期信贷供给不足的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大量建设资金,尤其是中长期信贷资金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也是中长期贷款的主要需求者。而目前普遍面临融资难、贷款利率高、期限偏短等问题,建立农村土地银行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建立农村土地银行能够推动农村金融创新,促进中国金融深化。农村土地银行本身是一种金融创新的产物,它充分契合了农业农村的特点,在筹资方式、抵押形式、贷款发放及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设计,从而跳出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运营模式,是农村金融新的生长点。发展农村土地银行不仅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同时将大大提高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银行体系,通过农地抵押贷款债券发行以及二级市场(资产证券化)建设将壮大债券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良性互动,通过农业风险分担机制可联通银行、保险、证券等多个领域。
最后,建立农村土地银行是激活农村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城乡差距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乡村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土地是农村最主要的资源。据测算,2012年农村土地资产88.8万亿元,约占农村净资产的70%。设立农村土地银行,可以通过金融纽带把社会资金、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及管理引入农村,盘活农村巨量的沉睡资产。这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城乡发展一体化,也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土地、资金、技术、劳动)优化配置、整个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土地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银行、更高形态的专业化银行,需要系统地周密设计。建立土地银行既要广泛借鉴境外成熟经验,又要立足特殊国情,切合实际需要。在方案设计上,既要有国际前瞻性,又要有现实可操作性。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大国,如何开展农村土地银行业务,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可能还有很多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有看法认为,土地是农民最后的生活保障,是农村和全社会稳定的基石,因此不能允许土地流转和土地质押。
这种观点看上去是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实际上是推卸了改善农民生活、改变农民命运的社会责任,将农民身份终身制和世袭制,从而固化了阶层结构,阻碍了社会进步。
所以,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改革现行土地制度。这是时代要求,大势所趋。当然,发展农村土地银行应该按照先易后难、先试点再推广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开展。在业务领域上,初期应以长期抵押融资服务为主,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再根据形势需要稳步推进多元化经营。
责任编辑:Rachel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