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P2P度过阶段性危机,但也正在接近成长的“天花板”

    洪偌馨 来源:馨金融 2018-09-13 09:36:57 P2P 阶段性危机 金融科技
    洪偌馨     来源:馨金融     2018-09-13 09:36:57

    核心提示 作为新金融领域最重要的细分行业之一,P2P的现状和走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外界,包括监管对于新金融整体的态度。

      作为新金融领域最重要的细分行业之一,P2P的现状和走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外界,包括监管对于新金融整体的态度。所以,每个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复盘一下行业的情况,也分享一些新的信息。

      1

      在“短暂性休克”之后,8月下旬开始,P2P行业终于有了回稳的迹象。

      先来看几组数据,据零壹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8月31日,P2P问题平台共有4612家,占平台总量的比例高达75.2%。今年4月到7月,问题平台爆发的数量快速攀升并达到一个高峰,8月终于有所缓和。

      但经此一战,P2P行业严重受创,投资人信心丧失,各项数据指标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而且这个趋势并没有随着问题平台的减少而放缓。

      根据零壹数据,7月份P2P网贷总成交额为1236亿元,环比下降19.48%;8月份成交额进一步下降到874亿元,降幅扩大到29.29%。与此同时,债权转让规模有所增加,不少开通该功能的平台持续承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往的几次行业动荡中,有很大一部分资金会从中小平台流向头部平台(在本文中,头部平台与规模不直接相关,而是综合抗压能力、业务实力、品牌优势等优于同业的平台)。

      但此次,风险已经传导至头部平台,行业规模排名靠前、以及名气最大的头部平台均难逃资金净流出的命运,待还余额开始下降。

      虽然现在危机形势有所放缓,但行业下行的压力却持续增大。一个直接的表现就是,资金端成本持续攀升。截至8月底,行业平均投资利率高达10.33%,较7月大幅增长了0.44个百分点。

      而P2P平台们为了留住存量用户不得不作出更多的努力,一头要提高投资利率,让出更多利益给投资人;另一头则通过增加贷款额度、延长借款期限等手段留住借款人。

      从业内了解的情况来看,即便是头部平台,持续承压之后也变得非常脆弱。如果未来两个季度,金融行业整体流动性没有好转,实体经济违约率增长没有放缓,P2P行业来自资产端的风险仍不容小觑。

      用一个朋友的话说,现在每天都吊着一口气,过的小心翼翼。“每天都有来自同行的‘坏消息’,越来越多的平台扛不住压力选择主动退出。所以片刻也不敢放松。唯恐一不留神,下一个清盘的就是自己。”

      2

      目前来看,P2P这轮危机得以缓解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监管的积极表态。

      从监管宣布重启P2P合规检查,到发布108项合规清单;从鼓励平台提交逃废债的借款人名单,到强调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从互金协会连发三份行业自律文件,到银保监会召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共议P2P风险化解问题。

      短短半个月里,监管部门的一系列动作极大地缓解了从业者和投资人的焦虑。

      从业内和监管了解到的信息来看,这种转向还真不是表面功夫。一方面,公安部门对于已倒闭和出事平台的处理速度明显加快、力度明显加强大。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于在危机中稳住阵脚的公司也给予了相当程度的肯定。

      公安部非法集资案件投资人信息登记平台发布“P2P系列”公告

      最近,陆续有一些投资人来跟我聊P2P行业的情况,作为前几年最热门的赛道,不少基金都有布局。原本这一两年应该是“收获”的时节,但没想到这些项目都成了烫手山芋。

      尤其,在这一波“爆雷潮”中,项目失利还算小事,不少基金深陷舆论危机,成为了投资人和媒体们围攻的对象。眼看着上市无望,要不要“割肉”也成了一个纠结的选项。

      整体来看,这次P2P行业的危机并未解除,只是风险放缓释放。

      可以预见的是,今年剩下几个月,一直到明年一季度,还会有越来越多的P2P平台陆续主动清盘退出,或者倒闭关门。而一些头部平台一方面要稳住自己的基本面,另一方面也会通过融资、上市、并购等方式,夯实实力、做大份额。

      3

      尽管各方已经在积极化解风险,但毕竟行业沉疴已久,而这次危机所带来的是系统性影响,对于不少平台来说,活下来已是不容易,未来还想活得好更是难上加难。

      从“108项清单”中已经可以看到,尽管P2P平台的定位是信息中介,但实则很多合规指标都参照了信用中介的标准。而且,这种验收条款还可以随着市场的情况随时调整,增加补丁。

      要完全满足现在的各项监管指标已并非易事,尤其对于一些存量规模较大的平台,合规成本日益攀升,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未来这个压力必然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直至备案落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P2P平台现有的一些业务,例如,信保模式、助贷模式,也都面临监管的重新考量,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前者,监管正在密集调研中;后者,也会追加合规细则。

      这种来自监管的不断修正、合规、检验,循环往复,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即便能够坚持做完一系列规定动作,P2P的商业模式基本也走到了天花板。这个领域再难出现具有高成长型能力,以及成长为超大型平台的公司了。

      整体基调有点悲观,不过,至少现在监管开出了一道口子,那些能够迈过重重考验的平台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空间。

    责任编辑:陈爱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