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 图片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注意力经济指的是,企业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或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以期获得最大未来商业利益的一种经济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它有另一个名字叫流量。虽然,十多年前那场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人们流量的考究更为理性,但它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考核指标。所以在互联网运营的路上,流量依然无法回避,线上化,移动化的手机银行运营更是如此。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端的竞争已经开始白热化,而按着银行现有的体量,我们普遍认为,手机银行的运营光景远不该是现在这个模样。
就操作体验而言,目前很多的手机银行已经做得比以前好出太多,查账转账免费,还有一些优惠信息,其实都是很好的流量运营手段。虽然,手机银行体验不好的的难题已经基本解决,但运营的难题却是难倒了一堆银行人。
干自己擅长的事情
一年前,笔者曾为感受一把某银行电商的体验,在该行电商平台上购买了一块手表。从下单到收货,物流信息无法追踪,历时14天,那手表才能戴在我的手腕上,这种购物体验实在是无法互联网公司相比,因为不擅长。
互联网公司在全球火爆的时候,敏捷开发就一直在不停地加速着互联网产品的迭代频次,其开发套路早烂熟于心,这方面,银行多半不如互联网公司。好在银行的风控普遍强于互联网公司,而网贷机构暴雷事件频发,不少投资者重回银行理财,也正好说明这一点。
互联网公司敢不停改变自己的一个特点在于他们将项目切成小团队进行运作,成则大力运营,不成就推倒转向,带着野心进行小规模试错,期待“星火燎原”是当前稳妥发展互联网业务的一个套路。最近也有银行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自己成立的科技公司内采取这类手段,在自己擅长的金融领域做着金融科技创新,比如兴业数金。
会挑毛病,平台战略需走特色路线
在北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APP乘坐地铁,那是因为,手机APP确实能方便不少,比如省去了排队充值的麻烦,也不用为充值卡余额不足而担心等。随着这类APP用户基数的暴增,其野心也开始暴露出来。它开始做流量平台,比如在最新的版本中开始以“优惠券”的方式植入广告。
这也是一种流量经济运营思维。
不过,就手机银行运营而言,这类套路不见得管用,因为这类套路各类互联网产品都在用,多了就没啥特点,吸引力不那么足。但如果我们能从这些套路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那或许会有机会。
笔者从一家房产中介那里得来另一个套路。他们会在APP种嵌入一种商城,而这个商城中的商品都是一些颇具特色的小玩意儿,比如能直接插USB线充电并能弯成一个圈儿的插线板,比如一些能装饰房间的特色小电器和塑料物。在这个商城种,用户可以通过积分来兑换,也已用直接网上购买。但指的注意的是,商城里的商品必须是有特色的,足够吸引人。不过,这些商品,看着有趣,质量却堪忧,引得不少用户吐槽。
有科技公司也注意到,市场上很多电器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五孔插座一般无法同时插上一个两插和一个三插,所以有公司将插孔进行错位改造,受到用户的欢迎。这就叫会挑毛病。这其实就是在别人的毛病中找到用户的痛点,然后通过解决这类痛点来满足用户,以获得用户认可,进而获得流量和收益。
在手机银行运营种,比较成熟的做法是,结合有比较优势的地域性产品,形成特色经营。或者看中某类产品运营的毛病,以更为专业的经营手段,完成品牌输出,最终实现流量收益。
虽然,我们都很理解,平台经济对手银行运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平台的搭建往往需要具有特色的单点进行突破,然后以点盖面,慢慢铺开,而不是一开始就想着什么都去做,结果精力分散,毫无特点,无法形成比较优势。中国光大银行的云缴费平台也是十多年的专注才有了今日之成就。
不盲目试错
笔者曾言,互联网创新其实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金融科技创新亦是如此,但这个试错却不是盲目的。
一位技术型的创业者介绍了他们的一些心得。在创业之初,他们表示,虽然自己手中有技术储备,但依然对自己机器人市场没有多大的信息。于是,他们先去日本进行市场考察,并学习他们的经验。回国后找到合适的人进行团队组建,在把握住大方向的前提下进行技术的更新和改进,到了今年产品便已量产并返销日本,公司开始盈利。
他总结到,如果是从事技术创新,必须先懂技术,并了解市场,做好足够的市场调查,只要掌握了市场的真需求,试错成本会大大降低,成功率才能有所提高。
随着移动端产品地位的不断提升,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的成果越来越集中在手机银行上,而移动端的竞争也必将更为激烈,所以,手机银行运营需要更多的“套路”来做支撑,但“套路”之中偶有陷阱,各位还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吧。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