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金融云将迎下一片蓝海 银行上云意义如何?

    万木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9-03-27 10:39:06 金融云 云计算 原创
    万木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9-03-27 10:39:06

    核心提示云计算不只是一个工具、一项技术,也是一种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范式,可以对各个产业进行全新赋能

    银行上“云”已成趋势。在互联网大背景下,银行业务逐步线上化、移动化,而规模上量之后,对银行IT系统峰值处理能力要求(如“双11”时)势必大大提高,如果还采用传统封闭的IT系统,单笔交易的IT成本将会令人咋舌。而基于虚拟技术、具有弹性扩展的云计算架构,能支持移动互联网的高频业务需求,也能降低运营成本。

    人民日报指出:“云计算不只是一个工具、一项技术,也是一种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范式,可以对各个产业进行全新赋能”。回顾2018年,金融云热度持续递增,成果案例频出,大互联网公司、大银行、中小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相互之间合作不断。而银监会还在年初牵头16家金融机构成立了金融云公司。

    而伴随着这一现象有一个政策背景是,2016年银监会在《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截至“十三五”末期,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这从监管层面上对银行业提出了“上云”的要求。

    商业银行布局金融云包含四大重要意义

    对于风头正劲的云计算,商业银行积极拥抱,这背后包含哪些重大意义?为此,中国电子银行网采访了青云QingCloud银行业解决方案架构总监凌辉,凌辉认为商业银行选择云计算的意义主要有四点:

    一、 响应国家战略和监管机构的要求。

    凌辉强调,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和监管机构的要求是首要的。此外,监管曾提出的“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在银监会的最终版文件中已经修改为“稳步实施架构迁移,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联网场景的主要信息系统尽可能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

    二、 参与市场竞争。

    互联网时代,新的获客渠道和业务模式层出不穷,业务变化和迭代的速度远超以往,这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凌辉表示,云计算在交付方面的优势能够加速IT建设的步伐,使之支撑上层业务的快速发展,同时面向应用的解决方案也能够支持新的业务架构,这对于抢占市场先机是极为重要的。

    三、 弥补运维和人力的短板。

    凌辉指出,当前中小银行缺钱少人,运维服务水平受限于IT投入,运维人员常年处于工作过饱和的状态,而受管理的IT系统规模却在快速扩张,而且历史包袱重。云计算通过自动化运维和智能化资源调度,能够大大减轻人力负担,有效降低总体运维和运营成本的同时,确保风险管理水平不受影响。

    四、 降低总体拥有成本。

    凌辉认为,以往传统架构的建设经验是提前进行长期的规划和投入,这种方式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很容易陷入供给不足或资源浪费的两个极端。云计算的按需供应和横向扩展能力大大缓解了这种矛盾,使中小银行能够付出相对较低的资金来获取“够用的”信息技术资源。

    银行上云,安全性成为首要问题

    从另一方面讲,即便没有政策层面的督促,对于同时受累于经济增速放缓、互联网金融冲击的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来说,上云也成为“脱困”的不二法门。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41.18%的金融机构已应用云计算,46.80%的金融机构计划应用云计算,已经或计划应用云计算的金融机构共占87.98%,接近九成。

    但在上云的进程中,各类金融机构对云的选择也出现了分化:

    大型银行出于安全可控的需求,再加上资金实力雄厚,其更倾向于搭建私有云,同时成立子公司进行金融云服务的输出;中小银行因“缺钱少人”而被限制住发展信息科技,所以更倾向于选择公有云或者行业云。

    对于银行上云,首先面对的就是安全问题。金融云不同于其他的公共云、行业云,对可用性、安全性的要求更为严格。有金融行业调查显示,100%的受访机构都将安全问题列为公有云使用主要顾虑。

    那么,如何打消银行安全顾虑,全面拥抱云计算?又该如何保障金融云平台的网络安全?

    凌辉指出,安全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保障金融云平台的安全需要引入先进的安全技术方案和工具,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更需要监管机构机构的引导,以及银行自身的积极尝试和经验积累。中国人民银行去年发布了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在技术架构、安全和容灾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值得大家重视和实践。

    三方争霸格局已现 谁更能赢得银行“芳心”?

    目前云服务包含三类服务商:银行系、互联网系、传统IT系。有观点认为,银行系优势在于更懂得银行,而互联网系优势则是其互联网属性。如何将这两个优势结合起来,做到对每家银行进行个性化服务?

    针对这个观点,凌辉阐述了他的看法:银行系更懂银行以及互联网系更具有互联网属性都不是绝对的竞争优势。

    当前,各家云服务商都在互相借鉴,而云计算的产品同质化也非常普遍,所以最根本还要看谁的方案更能切合客户的需求、解决客户的痛点。这需要积累,更需要服务商能够放下自己所谓“懂银行”抑或“懂互联网”的身段,扎扎实实的深入客户的场景提供有针对性的定制化服务。只有能够在客户的需求场景里落地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

    利用云计算平台解决普惠金融难题

    为了落实国家战略,服务社会民生,以及赢得未来市场,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目前都正在积极推进“普惠金融”,积极面向中小企业展开金融服务。但是,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使得银行对其展开金融服务非常困难。银行上云后,将如何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2月份,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抓住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这个重点,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凌辉认为,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将对云厂商服务金融有很大启发。

    普惠金融首先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这就要求金融产品能够充分个性化、差异化和定制化,正需要云计算在推动创新、加速迭代方面的优势。云计算产品要与金融业务场景做更深层次的整合,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与供需匹配程度。

    而防范金融风险,要运用科技手段和支付结算机制,通过云计算及大数据、AI等技术手段,适时动态监管线上线下的资金流向流量,提升风控体系体系建设。

    我们也在探讨与一些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合作,通过在自主可控的云技术体系之上搭建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互联网贷款平台,真正将普惠金融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