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银行家共话金融业全球治理:挑战与不确定性仍存

    张琼斯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9-05-31 01:01:19 银行家 商业银行 银行动态
    张琼斯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9-05-31 01:01:19

    核心提示工行行长谷澍表示,完善全球金融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尤其大型银行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主战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更需要在完善治理机制和提升治理能力中发挥“头雁”效应。

      5月30日,参加2019金融街论坛年会的多位银行家围绕“金融业全球治理与金融开放”的主题,就近年来金融业全球治理的成绩与挑战、改革与发展之路进行了热烈讨论。

      他们认为,商业银行要与时俱进完善风险管理,建立全市场格局、全风险图谱、全周期管理的风控体系,既管好表内又管好表外,既管好境内又管好境外,既管好增量又管好存量,既抓好预防又抓好处置,既防“黑天鹅”又防“灰犀牛”。

      全球金融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治理成为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和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议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变革。”工行行长谷澍表示,但完善全球金融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中行行长刘连舸看来,近年来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取得的进展有效抑制了金融危机的扩散,但其故有缺陷并没有完全消除,一些不确定性仍存。

      谷澍认为,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尚未建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成效尚不明显,主要经济体政策外溢效应放大,国际金融市场反复震荡;全球金融安全网“碎片化”和“不对称性”问题较为突出;全球金融监管从严趋紧,但高杠杆、高泡沫风险仍在积聚等。

      “治理格局方面,没有及时反映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刘连舸表示,近年来,新兴市场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已占全球50%以上,同时,这些国家的金融业迅速崛起,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需求日益强烈。

      在刘连舸看来,国际资本流动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架构。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主要国家的央行通过降低利率、量化宽松等政策,向实体经济注入了大量流动性,部分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境资本大进大出,信贷过度扩张或者收缩,资产价格波动非常剧烈。

      练好内功、做强自己

      那么,应如何应对全球金融治理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如何推动全球金融治理的改革和发展?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郑之杰认为,参与甚至引导全球治理绝非朝夕之功,而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而“做强自己”,是要特别认识到和必须首先做到的事情。

      “完善全球金融治理,首先需要各金融机构‘眼睛向内、练好内功’,做好自己的事情,降低内生脆弱性。”谷澍也强调了“做好自己”的重要性。

      在谷澍看来,金融机构治理是全球金融治理的微观基础和重要组成。实现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如果金融机构自身蕴含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行为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势必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谷澍强调,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尤其大型银行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主战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更需要在完善治理机制和提升治理能力中发挥“头雁”效应。

      他进一步指出,商业银行要与时俱进完善风险管理。过去银行主要关注表内信贷风险,但随着机构布局、经营边界和服务创新拓展,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交叉性风险、合规风险、国别风险等防控压力也在日益增大。因此需要建立全市场格局、全风险图谱、全周期管理的风控体系,做到既管好表内又管好表外,既管好境内又管好境外,既管好增量又管好存量,既抓好预防又抓好处置,既防“黑天鹅”又防“灰犀牛”。

      针对前述全球金融治理格局问题,刘连舸提出,现在要考虑构建更加合理、平衡的全球金融治理的架构。根据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应当及时调整、持续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比如,优化SDR货币篮子的标准和发行规则,提高新兴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针对国际资本流动缺乏有效管理架构的问题,刘连舸认为,应构筑全球金融治理安全网,加快完善国际资本流动的监测体系,通过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等方式,平滑金融体系周期波动,优化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方案,完善全球金融救助机制,充分发挥相关多边机构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作用。

      建行行长刘桂平说,更高水平地推进金融开放,更加主动地参与金融业的全球治理,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也必将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能共享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