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数字支付调研:“盗刷”背后 新旧场景如何交融裂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9-07-25 09:17:24 数字支付 盗刷 网络支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9-07-25 09:17:24

    核心提示一位互联网银行技术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移动支付目前的主要认证媒介还以短信为主,但由于其技术开发早门槛低,导致如今被拦截、窃取的可能性非常高。

    近日,日媒披露英国零售银行业务研究公司的统计数据,2018年底全球ATM数量约为324万台,比2017年底减少约1%,为首次出现负增长。

    中国作为ATM安装数最多的国家,2018年底约有69万台,却比前一年减少6.8%。第二多的是美国,2018年底约有43.35万台,也比前一年减少0.9%。而该研究还指出,居世界第三位的印度ATM数量有所增加,但增速放缓。

    英国零售银行业务研究公司分析称,中国无现金结算迅速普及导致ATM数量急剧减少。这则研报数据令市场对数字支付的讨论热度提升。

    数字支付的普及已经在深刻变革着中国的金融机构以及消费者的消费与支付习惯,并因此为相关行业带来了更多机遇与挑战。

    数字支付变革下的场景演变

    数字支付普及后,银行网点也进行了几轮变革,目前看主要体现在结构与功能方面。

    虽然市场认为银行网点数量可能出现下滑,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6月-7月间对一家国有行和两家股份行在广东区域内部分网点调研后发现,网点的数量并未出现显著下降,在部分区域甚至还出现增加。如某大行广州番禺区仍在增开网点。

    在大中型银行中,除个别曾推广社区银行的股份行近期对社区银行关闭较多外,其他银行的网点改造在数量上看整体稳定。

    但网点结构与功能设置确实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现金业务的柜台数目显著减少,不少网点裁撤比例达50%以上。虽然柜台数目减少,但等候办理个人现金业务的客户却并不见多,等待时长并未因此出现显著增加。

    此外,ATM机依然为标配,但在记者走访网点时发现,在停留的1-2个小时中,一半以上时间出现闲置,几乎没有遇到排队使用ATM机的情况。

    某大行网点业务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因为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的普及,客户对现金的需求下降,选择自己在移动端处理简单业务的占比提高。这解放了大量柜员走出柜台服务企业客户或提供理财等其他业务服务。

    “事实上,银行也是鼓励客户选择数字支付途径的,在数字支付足够普及后,这意味着银行成本的极大节约。”前述网点业务负责人进一步指出。

    记者采访中发现,目前占据银行大多数客服已经变为对公业务与理财业务服务,尤其在助力中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政策背景下,小微企业的相关业务办理反而成为不少银行网点的繁忙场景。

    而除了中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业务需求的提升外,造成这种场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公业务的完全线上化暂时难以实现。

    一位互联网银行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目前法人客户可以通过线上化渠道申请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但是这一过程还不能实现全流程的线上化。举例来说,就是那些线上开户暂时不能实现的。“虽然目前的人脸识别等金融科技技术可以做到比线下开户还高的精准度与安全性,但远程线上开户依然未获得监管的批准。这使得法人客户仍然必须需要线下途径进行传统开户,之后才能享受服务。但我们已经和监管部门多次反映了这一需求,如果远程线上法人开户可以落地,将进一步提升中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的覆盖范围和智能化程度。”

    一位大行普惠金融业务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企业线下开户流程已经从最早的几十天到几天,到最快当天可开户。如果未来可以实现远程线上开户,对于法人客户来说,金融服务体验将更为优化与便捷。

    “盗刷”隐患背后的科技盲点

    除了金融机构的变革,消费场景和消费者支付渠道的变革更容易被感知。

    最明显的例子为,传统的大型超市如沃尔玛、华润万家等依然是人工收银渠道为主,采用扫码移动支付方式等自助收银渠道为辅助,且选择传统收银方式的消费者仍占主流。

    但在近年新兴的电商超市,如盒马鲜生,传统人工收银渠道仅为辅助,自助收银通道占据9成以上,并支持支付宝刷脸支付。便捷的支付体验正在培养消费者新的支付习惯。

    正如硬币总有两面,数字支付的普及,在便利的背面同样蕴含风险。其中一重风险就来自于数字化下如何保证支付安全。

    近期便有多起支付安全事件引起讨论。

    如大型连锁便利店7-11斥巨资自行研发并推广使用的手机支付7pay,2019年7月1日开始提供服务,然而仅到7月2日便有客户提出盗刷询问。经调查,截至7月4日上午6点,已有约900名用户手机被盗刷,损失金额可能达到55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50万元),该支付系统也全面暂停。

    此外,近期多家银行力推的etc业务,也出现多起盗刷事件。

    一位互联网银行技术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移动支付目前的主要认证媒介还以短信为主,但由于其技术开发早门槛低,导致如今被拦截、窃取的可能性非常高。且银行卡所联系的手机号往往与大量个人金融信息有关,因此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前述互联网技术人士指出,目前数字支付本身的不完善就需要传统支付系统作为保障,两者相辅相成。比如,有的国家央行担心,如果任由商业金融机构独立掌握各自的数字支付系统,央行对货币体系的控制能力将受到挑战。此外,一旦出现大面积“停电”,或遭黑客攻击,单纯依赖数字支付带来的风险,则不敢想象。


    责任编辑:Rachel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