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汇集更广泛的金融资源去满足乡村越来越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7月23日,由新网银行主办的“普惠金融·乡村振兴”闭门研讨会在成都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教授、上海农商银行副行长俞敏华等发表主题演讲,上百位农商行、村镇银行高层管理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金融科技助力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等话题,从而深度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新网银行董事长江海在会上透露,成立2年7个月的新网银行累计放款2617亿,累计服务客户2490 万,其中80%的客户分布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数字技术对中小型金融机构来说将是一大红利,凭借金融科技的扩散效应,小型农商行、村镇银行有可能掌握零售金融“发球权”和主导权。他同时透露,新网银行将搭建一个基于智能路由来连接伙伴银行的开放合作平台,欢迎村镇银行积极加入合作体系,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普惠金融服务半径,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新网银行董事长江海
助力村镇银行在线服务本地用户
截至2018年末,全国村镇银行1616家,村镇银行以其服务县域农村的独特定位,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为乡村振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以及数字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村镇银行迎来了以数字技术打通乡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历史机遇。注入金融科技力量的农商行以及村镇银行,将焕发新的活力,并对乡村振兴战略大有裨益。
新网银行以“技术立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全在线作业、全实时风控、全客群服务,目前已与上百个场景平台、数十家金融同业机构共同服务“长尾”客群。
“目前我们已经与多家农商行和村镇银行有了初步的合作尝试,我们通过联合贷模式,共同在线服务合作行所在地的客户,也得到了监管机构的认可。”江海表示,未来这个金融开放平台,还将实现资金对接流程化、开放对接标准化、联调测试自动化,合作行可以自主接入、自主调配,方便双方在资金和系统上进行高效对接。
上海农商银行副行长俞敏华在分享中表示,上海农商银行一直坚持从技术创新、流程再造、全客群覆盖等方向进行转变,“村镇银行在当地获客有品牌优势,而且还有人脉、网点等优势。”俞敏华表示,未来上海农商银行将把小微信贷业务都搬到线上,因此在银行数字化打造方面,也希望能与新网银行共同分享、共同发展。
“全民授信”的时代即将到来
在大会上,江海也分享了他对零售金融的看法。“目前互联网上的活跃客户是比较稳定的,而线下还有大量的客户并没有被数字金融所覆盖。”江海说,这正是各城商行和村镇银行的发展空间,每一个线下的银行网点、客户经理都将成为一个获客的场景和渠道,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之下, “全民授信”的时代即将来临。
“获得信贷服务,将不再是少数人(头部客群)的‘奢侈品’,而会成为多数人(长尾客群)的‘快消品’。”江海说,数字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普惠金融的“风险识别难”和“作业成本高”这两大难题,让大规模开展零售信贷具备了“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他预测,未来5年技术垄断的“铁幕”即将被打破。尖端金融科技将从少数大行和巨头拥有的专利变成区域性中小银行普遍拥有的技术红利,新网银行愿助推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最终实现“人人都有云授信”的终极愿景。
据了解,依托数字技术的新网银行,除了业务规模及用户快速增加以外,专利技术申报数量达到113项,201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5 亿,净利润4.67 亿,不良率控制在0.48 %。
普惠金融先要解决“普”的问题
此次“普惠金融·乡村振兴”闭门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教授站在宏观角度分析了金融与科技、金融与市场的种种关系。他直言,金融的锚是信用,以往传统金融机构评估信用时很关注外在的标签,比如财产有多少,家庭收入有多高等等,但如今传统金融正在向行为金融方向的路上演变。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行为是它最重要的,因为行为是他脚步的烙印,最终能真实地判断其是否会履约。”吴晓求教授说,普惠金融首先要解决“普”的问题,才能最终解决“惠”的问题。他认为技术与金融的嫁接是一个重大的革命,因为它克服了传统金融的时空约束,解决了信息的透明度和信息的对称性问题,为实现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使得获得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以迅速扩大,金融的公平性有重大的提高,同时让“长尾客户”重新焕发了对金融的希望。
他坦言,现行金融体系的效率相对低下,信息流通效率不高,如今金融供给侧改革,改革的核心应该是市场化,要走向市场,走向实体经济。“实体经济需要什么,我们就要创新什么。”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