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银行发力数字金融遇到这些请绕过 细数P2P网贷趟过的坑

    王超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9-12-10 10:44:52 网贷 金融科技 原创
    王超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19-12-10 10:44:52

    核心提示祝大家少走弯路,少走坑,数字化转型之路走得顺利。

    来源:Unsplash  作者:neonbrand

    来源:Unsplash  作者:neonbrand

    2019年,是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出现转机的一年。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目前已有11家),虽谈不上战略野心,但至少紧随了时代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是央行于今年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金融科技发展有了新的发展路径,对行业前景有所期待。

    12月5日,在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联合近百家成员银行举办的“2019银行数字化转型高峰论坛”暨第十五届中国电子银行年度盛典上,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二级巡视员杨富玉在演讲时表示,“中国正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我国金融数字化转型建立了较好的基础。”论坛上来自银行的专家们也表达了自己在数字化转型上的期望和策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也看到2019年的另一面,曾被寄予厚望的互联网金融新锐——P2P网贷曾是资本红人,甚至一度引起银行从业者的担心,担心他们真的会颠覆银行业。

    如今,网贷凛冬已至。

    具体表现是,各地对网贷进行了清退。

    据北京商报报道称,截至今年12月9日,至少已有四川、河南、重庆、湖北、山东、湖南、新疆、天津、贵州、宁夏、北京、上海、浙江、广州、深圳、云南、辽宁等17个地区对外公布了清退机构名单,其中四川、重庆、河南、山东、湖南等五地公告辖区内P2P网贷业务全部取缔。(《网贷清退潮加速 北上广P2P“重镇”引关注》)

    从2013年开始,也就是互联网金融元年开始,发展至今,为什么以互联网思维“著称”的互联网金融,除了极少数头部平台以外,本该锦衣玉食的他们都穿着单衣过冬呢?瑟瑟寒风中总有人会哀嚎,而这哀嚎也是在向银行们发出警告。

    对他们踩过的互联网思维大坑稍加分析,或许也可以帮助银行们定制更为稳健的金融科技发展策略。在数字化转型的征途上,绕过这些深坑。

    坑一:过度依赖互联网思维,对金融缺少敬畏之心,妄图利用互联网手段解决一切金融业务发展问题是不现实的。

    在互联网思维中,有一种套路,那就是利用人性,比如贪小便宜的特点或者弱点,以“撒钱”的方式获得客户,用户基数上来后,商家开始不遗余力地疯狂榨取用户的信任,涸泽而渔,不计后果,诸如,隐私泄露、714高炮、暴力催收等。

    所以,发展金融科技应该坚守金融的核心,认定金融科技的金融本质,敬畏金融,认知金融风险,严格风控。不是谁都可以做金融,其从业门槛是必须要有的。

    坑二:玩资本套路,过度求快。

    在互联网思维中,很多的资本爱玩概念,新概念吸引一波快钱后,快速退出。而如果项目发展不及预期,那么相关业务就开始被资本裹挟,于是剑走偏锋,旁门左道的事就来了。他们求的是快钱。在多数的行业中,大家求快,基本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但唯独教育和金融是不能过度求快的。

    教育过快,意味着根基不稳,金融过快,意味着风险暗涌。

    所以,发展金融科技,虽然目的很明确是要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但金融科技是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这句话应该从金融的角度去理解,而不应该过分强调技术本身。

    坑三:误读金融监管。

    在金融创新,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上,监管一贯是支持的和鼓励的。但有网贷从业者不断挑战金融规则,试探监管底线,试图为自己的畸形业务摸索发展空间。其结果就是,用户利益受损,行业信誉受损,监管部门强力回击。

    所以,金融业不是最近才开始加强监管的,它一直是一个被强监管的行业。通过违背金融发展原则,践踏民众合法权益,撕毁监管条文的行为都会被清理出去。

    以上的这三个坑,只是网贷们踩过的一部分,也算是给银行们发出的三声警告。

    虽然,银行在金融科技转型面前迎来了转机,但挑战依然不小。在金融上云、大数据、区块链应用等方面依然有较大的摸索空间,记住网贷们留下的教训,我们少走弯路,少走坑。马上2020年了,祝大家数字化转型之路走得顺利。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