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再次压降超过6500亿元,虽然较6月压降超万亿规模相比有所下降,但照此进度,仍能实现此前监管部门要求的9月末降至年初规模,同时7月结构性存款的压降,国有大行的占比有所提升。
央行发布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101728.51亿元,较6月末的108275.70亿元减少6547.19元。
具体来看,截至7月末国有大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37072.71亿元,较6月末减少2897.44亿元,其中个人结构性存款减少2221.93亿元;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64655.8亿元,较6月末减少3649.75亿元,其中单位结构性存款减少2215.02亿元。
对比来看,此前5月、6月结构性存款压降均是中小银行为“主力”,5月占比超过100%,6月占比为约77%,而7月占比仅约为55%。
国有大行结构性存款的压降,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负债压力。财联社记者此前报道,7月下旬以来,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发行“量价齐升”,而国有大行的需求增加是主要原因。
数据显示,7月后两周国有大行、股份制、城商行、农商行发行额分别为4131.50亿元、4307.80亿元、3018.50亿元、518.00亿元;较前两周增加2778.00亿元、3152.10亿元、1733.20亿元、35.30亿元。
“同业存单量价齐升主要是在缺存款背景下,结构性存款压缩速度较快导致转化为一般存款出现’摩擦’,银行负债成本压力上升,需要用同业存单来弥补短期负债的缺口。”国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杨业伟分析称。
同时,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称,国有大行更大的信贷投放力度,增加了其负债端压力,流动性收缩环境下也需要发行同业存单补充负债。
按照此前监管部门的要求,在2020年9月30日前结构性存款要压降至年初规模,并在2020年12月31日前逐步压降至年初规模的三分之二。截至2019年12月末,结构性存款余额为9.60万亿,按照目前进度来看,9月末压降至年初规模压力不大,仅剩0.57万亿元。
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在结构性存款压降过程中,商业银行资金稳定性下降,需要发行同业存单,确保日间流动性安全。在结构性存款压降背景下,结构性存款与同业存单“跷跷板效应下”在下半年仍在延续,司库对于同业存单的发行需求依然较大,导致同业存单价格将维持一定刚性,下行空间较为有限。
责任编辑:Rachel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