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2020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年报2020》(下称“年报”)。年报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总体现状,并分别对网络支付、个体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互联网银行、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证券、互联网股权融资等细分领域做了详细梳理。
年报指出,互联网消费金融主要面临着四大主要问题与挑战:行业融资渠道有限,融资门槛和成本依然很高;不良资产处置难度较大,多元化解决机制尚待完善;反催收黑色产业链加剧逃废债问题,阻碍行业健康发展;数据泄露风险不容忽视,个人信息保护亟待加强。
互联网消费金融年化利率水平总体低于24%
2019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从追求规模扩张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型,整体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截至2019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达4988.07亿元,同比增长28.67%。
2012年以来,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持续扩张。截至2019年末,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近3.4万亿元。2012-2019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增长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2015年交易增长率超过500%。经过此次爆发式增长后,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增长率持续下滑,2019年,交易增长率下降至75%, 行业发展速度趋于平稳。
值得一提的是,年报选取了6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作为样本,以此来分析2019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和发展态势。结果发现,线上贷款规模不断扩大,新增注册用户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用户呈年轻化特征;小额贷款与短期贷款占比较高,贷款用途以网上零售为主;年化利率水平总体低于24%,高息贷款仍有一定规模;不良率略有下降,逾期贷款率基本持平。
年报指出,尽管目前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是消费金融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总体来看,行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审时度势,抓住政策机遇,苦练内功,化危为机,才能赢得长远发展。
随着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进入收官之年,行业“破旧立新”将进一步加速。一方面,行业风险加速出清。随着P2P网贷等非持牌机构加速出清,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贷款规模有望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监管规则日益完善。有利于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进一步回归本位,有效落实金融持牌经营原则,促进互联网贷款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互联网消费金融主要面临四大问题
年报指出,互联网消费金融主要面临着四大主要问题与挑战。
首先,相比于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特别是中小消费金融公司,在融资渠道、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上仍然受到较多限制。在融资渠道方面,经过十年多的发展,消费金融公司获取资金的渠道由股东增资和同业借款,逐步向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资产证券化(ABS) 等多元化方式发展。
但对于成立时间较晚、盈利能力较弱的消费金融公司而言、受到经营期限、资本充足率、现金流等条件的约束,主要资金来源还是股东增资和银行信贷。在融资门槛方面,除股东增资和同业借款,其他融资渠道均存在准入门槛。例如,同业拆借要求申请机构必须满足“至少连续两年盈利,拆入资金余额不高于资本净额的100%”。再如,发行金融债券需要达到“至少三年经营期限,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 只有成立时间较早的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满足相关条件。
在融资成本方面,银行存款成本率基本在1.3%-2.4%之间,资金优势明显。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同业拆借资金主要还是来自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成本相对较低。非银系消费金融公司从其他金融机构拆借资金成本普遍高于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
另外,随着消费业务规模的扩大,消费金融行业不良资产处置难题日益凸显。以“消费金融”作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我国有关消费金融诉讼案件从2012年的1件快速上升到2019年的42468件,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消费金融诉讼纠纷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消费金融公司目前面临司法清收、不良资产核销等诸多难题。一是司法清收立案难、执行难。二是不良资产核销后难以抵扣所得税。
反催收黑色产业链加剧逃废债问题,阻碍行业健康发展。随着金融业分工的细化,催收已经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贷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内尚未建立统一的催收行业法律法规和市场准入标准,催收市场参与主体众多,鱼龙混杂、乱象丛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部分恶意逃废债借款人加入反催收群共同抵抗催收,甚至出现反催收黑色产业链,提供系统的反催收培训、虚假证明材料等,开展有组织的恶意投诉等欺诈行为,以达到免除利息或延期还款的目的。大量恶意投诉,不仅对消费金融公司回收账款造成不利影响,也消耗了监管部门资源。
此外,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个人金融数据被广泛应用于消费金融领域的贷前、贷中、贷后等环节,数据合作有利于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效能,但也暴露出一些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风险隐患。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