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新一轮开放下,外资金融机构这次不愿错失机会。中国的吸引力何在?外资机构的财务数据可揭晓答案。日前,瑞银集团(UBS AG)发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财务数据,税前利润为20.57亿美元(同比增长122%),全年税前利润为82.26亿美元(同比增长47%)。整体业务中,包括中国等亚太地区业务表现强劲,对集团全年盈利贡献达25%。
瑞银亚太区总裁许健洲(Edmund Koh)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2020年在全球央行大量的流动性支持和财政刺激下,全球市场表现亮眼。2021年,全球经济会在低基数上企稳,中国GDP增速预计在7%~8%。而随着亚洲国家都在加速推进疫苗注射计划,预计这将对经济提供较大支持。许健洲表示,进入2021年,将继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在瑞银的全球市场业务中(2020年总营收近22亿美元),中国市场(内地和香港)贡献了高达1/3的收入,未来随着QFII额度的放开,更多的全球资金希望进入中国。
目前,瑞银对中国内地的合资券商瑞银证券实现控股已接近两年,内地业务的重要性愈发突出。2021年,在投行业务方面,科创板、创业板IPO将是瑞银的业务重点,企业“二次上市”也将提速。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百度、B站等传出今年上半年将在香港市场“二次上市”的消息,许健洲称,这一趋势将在2021年加速,并有望持续18~24个月,这也将为港股注入新的活力。2020年,瑞银完成了多项“二次上市”业务,包括京东、新东方教育、百胜中国。
据记者统计,去年有145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超过3540亿元,约为主板融资的3倍。此前,瑞银证券成为首家为科创板IPO提供保荐业务的外资投行,其他外资行由于受制于“跟投”的限制,参与的主要是承销业务而非保荐业务。而瑞银证券从集团层面通过QFII注资的模式突破了“跟投”的合规、资本金等限制。
近期,高盛等外资机构宣布将在华券商的持股比例提升到100%。对此,瑞银方面并没有进一步的表态。据记者了解,相比其他寻求独资的外资券商,瑞银证券更加重视和中国合资方的协同作用。2005年,拥有全牌照的北京证券出现经营困难,瑞银证券参与重组北京证券这样一个全牌照内资券商,并负责管理重组后的瑞银证券。许健洲表示,希望在中国加速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目前计划寻求线上基金销售牌照,并正向中国证监会提出申请。
责任编辑:Rachel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