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储蓄账户莫名被扣钱”、“出国游玩时,随身携带的银行卡陆续发生扣款交易”……诸如此类因代收业务不规范造成的资金损失风险如今将得到控制。
4月26日起,代收业务新规正式实施,新规全面梳理了代收业务的风险问题,并对付款人开户机构、代收机构以及代收业务的适用场景做了明确规定,如要求付款人开户机构要取得授权、要向付款人明示开通代收业务相关信息等,以打击各类“乱扣费”行为。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目前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已提前对代收业务规则进行了优化调整,用户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签订与否。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新规的颁布厘清了各方权责,将有利于代收业务正本清源,真正发挥小额、便民的作用。
多家银行调整代收规则
所谓代收业务,是指经付款人同意,收款人委托代收机构按照约定的频率、额度等条件,从付款人开户机构扣划付款人账户中资金给收款人,且付款人开户机构不再与付款人逐笔进行交易确认的支付业务。代收机构一般指银行、支付机构。
听起来颇为绕口,但在日常生活中,代收业务应用十分普遍。例如,客户与自来水、电力、燃气、有线电视等公司签订服务协议后,公司每月按期自动从客户账户扣费;信用卡持卡人与银行签订自动还款协议后,银行每月从持卡人指定的账户划转资金偿还信用卡;客户购买保险时,与保险公司约定定期自动从客户账户扣收保费;客户与相关机构约定每月定期购买理财产品或在账户余额超过一定额度时自动购买理财产品等。
为规范代收业务,央行曾于2020年10月26日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代收业务的通知(银发〔2020〕248号)》(下称《通知》),明确界定了代收业务,厘清了业务各方的权责,并限定代收业务适用范围场景等。
根据要求,《通知》自发布之日起6个月后施行。当时央行还提出,银行、支付机构和清算机构应当对照《通知》要求对存量代收业务进行梳理,制定整改方案并报告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同意后执行。
如今《通知》下发满6个月,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近日,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发布了规范或优化调整代收业务的公告。
根据交行发布的关于规范代收业务的公告,自2021年4月17日起,交行将执行人民银行规范代收业务新规,统一按照规范要求向用户提供代收代扣服务。包括通过交易渠道提醒、短信等方式通知客户发生的代扣信息,并根据客户的签约信息提示客户通过交行或收款方渠道补充完善客户的代扣协议。
交行还称,如客户已签订代收代扣协议,但近期收到该行通知要求重新签协议或补充协议信息的,需要按照通知内容以及通知中告知的方式进行协议更新。如未按期更新,将会影响后续交易。
对于如何确定是否签订过相关协议,交行表示可通过柜面查询签约信息(部分缴费业务支持通过网银、手机银行查询签约信息,以当地分行实际开办业务为准)。确系开通过代扣业务,且后续要求不再扣款的,可申请撤约。
另外,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也分别就信用卡业务发布代收业务规则优化调整的公告。如招商银行称,应央行要求,自2021年4月20日起,该行信用卡持卡人(付款人),在使用该行信用卡作为付款账户进行代收业务付款时,需事先或在业务办理过程中与该行(付款账户开户机构)、代收机构、商户(收款人)之间签订代收业务协议。如客户未能及时完成代收协议签约,其信用卡代收付款将会失败。
责任编辑:Rachel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