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开放银行陷阱: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肥胖症?

    王超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21-05-27 10:31:33 开放银行 原创
    王超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21-05-27 10:31:33

    核心提示开放银行几乎站在所有银行战略的顶峰。

    在银行服务追求泛在化的今天,规模化和平台化往往被看作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开放银行此时也成为验证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把标尺,它几乎站在所有银行战略的顶峰。

    今年4月18日,平安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共同发布了《中国开放银行白皮书2021》(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认为,开放银行具有规模化的商业价值,是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是对银行整体价值链的重塑,代表着平台化的商业模式。

    很显然,规模化、数字化和平台化已成为开放银行的三个典型特征。

    在追求银行服务规模化的当下,各家银行对开放银行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成为多家银行的共识。

    2019年8月21日,江苏银行在其官网贴出的通知中提到,该行之所以推出开放银行服务平台运营的原因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金融服务的开放需求日趋强烈,同时金融服务必须融入更多的应用场景,才能满足多样化的客户需求。”

    为了满足多样化需求,以及融入更多的应用场景,该行同时发布包括账户管理、场景服务、贷款服务、交易银行、支付结算、信用卡、公共服务、其他等8大类产品能力,为外部客户及第三方开发者提供各类金融服务能力。

    尽量多地打开业务边界,将自身业务与更多场景结合,便于金融服务实现更远的触达。从开放银行的技术和平台战略上,都可以明晰地看到这一点。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曾撰文从多个角度对开放银行进行分析。在技术层面上,他认为,“开放银行是一种通过使用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或软件工具包(SDK),向消费者直接接入金融机构的数据网络系统。”

    从平台的角度来看,他指出,“开放银行是银行以 API/SDK为手段,通过整合生态、搭建平台,从而提供更聚焦、更敏捷、更智能、更开放的客户体验的平台合作模式。”

    技术开放,生态整合成为开放银行的重要内容,也是规模化和平台化的重要支撑。

    但需要指出的是,银行越是开放,风控就变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隐私计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未来的开放银行规模化发展已不成问题。

    理论上,只要接口是安全的,API的接入数量并不在监管的考虑之内,所以规模控制的尺度掌握在银行自己的手里。

    如何在追求规模化的过程中,避免介入太多场景,引发肥胖症,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开放从来不是问题,规模化亦不是问题,需要防止银行从API那里接入病症进来。

    这类似于国家对外开放要有海关,要有检验检疫,防范偷渡,外来物种入侵,以及潜在危险的输入。

    2020年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安全管理规范》(JR/T 0185—2020)(下称“标准”)金融行业标准。标准规定了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的类型与安全级别、安全设计、安全部署、安全集成、安全运维、服务终止与系统下线、安全管理等安全技术与安全保障要求。

    这其中,服务终止、系统下线都是退出选项。在影响业务安全,用户体验等的情况下,银行确实有必要将退出机制推到合作方的桌前。

    早期,互联网还处在门户时代时,各家网站流行互换友情链接,双方PR≥4时,链接就能进行互换,而如果一方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其PR<4则会被取消掉链接。

    因为开放合作的核心理念从来不是变大,在用户那里有更好的品牌和口碑,更好地服务更多的用户。

    在Bank3.0和4.0的认知里,银行作为服务业,其最终目的是让用户更为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务。如果开放的API接入的是不合规的,或者有业务风险的,那基本是将银行开进了沼泽中,伤害了自己,也得罪了用户。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