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重磅|《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研究报告》发布

    中国银联技术管理委员会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组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21-12-16 15:05:48 金融科技 乡村振兴 数字金融
    中国银联技术管理委员会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组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21-12-16 15:05:48

    核心提示随着数字经济和网络技术蓬勃发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日益增强、方式快速更迭。面对乡村振兴新形势、新要求,金融机构需积极创新服务内容、依托科技能力,实现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金融科技赋能。

    近期,《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研究报告》正式发布。报告的主要目的是阐明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工作背景、目标愿景、设计框架工作路径,听取社会公众对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相关各方的沟通,共同推动乡村地区金融环境建设。

    a

    b

    一、引言

    随着数字经济和网络技术蓬勃发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日益增强、方式快速更迭。面对乡村振兴新形势、新要求,金融机构需积极创新服务内容、依托科技能力,实现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金融科技赋能。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工业信息自动化部、人力资源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组织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的通知》([2021]92号文,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重庆、四川、陕西等9个省市组织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为期2年)。为贯彻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关于推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发挥金融科技对农村金融工作的赋能作用,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成立了中国银联技术管理委员会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共有12家单位参与,包括银联、银联商务、8家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及2家检测实验室(中国金融认证中心、银行卡检测中心)。

    为阐明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工作背景、目标愿景、设计框架及工作路径,听取社会公众对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相关各方的沟通,共同推动乡村地区金融环境建设,中国银联技术管理委员会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组发布本研究报告。

    二、工作背景

    (一)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痛点、难点分析

    商业银行在农村场景开展的金融服务本质仍是存款、贷款、支付结算、融资、理财、投资等核心业务,但农村场景(特别是县域以下)具有覆盖面积广、个性化需求多、服务客群分散、使用习惯差异大、数字化基础不足等特点,且农村地区在网络、交通、物流、基建等基础设施方面也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服务面临特有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具体如下:

    1、农村金融服务如何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精准触达用户

    现有线上和线下渠道普遍存在客户流量不足,使用度不高等问题,缺乏有效方式向用户精准触达农村金融服务。

    2、农村金融产品如何满足不同细分场景、地区、客群的高度个性化需求

    农村地区客户群体丰富,其中对私用户有如:农户、种植大户、乡村教师、留守老人和儿童等;对公用户有如:种植企业、畜牧企业等,不同客群具有高度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为此,需面向不同地区、不同客群、不同应用场景(如党务、村务、商务、税务、生产、民生、医疗、交通等)等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同时在产品模式上瞄准农村客群的特定需求进行创新,加强产品的吸引力。

    3、农村金融服务如何面向个人、企业实现信息建档和数字化服务

    农村场景的数字化水平相对城市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缺乏有效的数据采集手段,商业银行对农村客户群体(个人、企业)的信息建档工作面临较大困难,由于缺乏准确、全面的客户参考信息,无法精准评估客户信用,同时也缺乏有效的质押物,银行的融资、信贷产品存在“不敢贷、不会贷”的问题。

    4、农村金融服务如何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实现降本增效

    银行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服务的成本较高,包括:线下网点拓展、受理机具布放、服务内容开发上线、后期的网点和机具维护等,同时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点的活跃度不足,且农村金融产品普遍利润率不高,导致银行在农村地区普遍面临利润空间不足的困局。为此,需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大幅降低金融服务在获客、运营等方面的成本,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增强农村用户黏性,实现农村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关于国家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解读

    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数字乡村建设,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2021年1月,中央两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要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1年7月中央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编制《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提出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参考架构和若干可参考的应用场景,为各地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年4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的通知》(〔2021〕92号),决定在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重庆、四川、陕西等9个省市组织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具体做出以下部署:

    一是促进金融服务渠道融合发展。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动构建“线上线下打通、跨金融机构互通、金融与公共领域融通”的新型服务渠道体系,建立“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惠农综合服务平台,推出“惠农版”“大字版”“民族语言版”等智慧金融APP,打造“多项服务只跑一次”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触点”,提升惠农服务覆盖面和满意度。

    二是加大农业产业金融服务供给。加强农业生产经营数据自动化采集和智能化分析,完善信用评价模型和风险监控机制,实现金融服务对农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精准滴灌”。将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嵌入农业生产全生命周期,实现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间“多级信用可信传递”,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赋能农业供应链资金流、商流、物流深度融合,为链条上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利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三是加快金融与民生系统互通。推动建立更加人性化、有温度的无障碍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自助服务机具投放力度,推进非接触式缴费平台建设,增强农村居民就近办、线上办服务能力,推动社保、医疗、交通、缴费等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化发展,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

    四是夯实农村建设数字化基础。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农村金融风险监控体系等农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涉农数据跨领域共享应用,提高信用体系覆盖面和应用,全面提升“三农”资金与信息安全水平。有序推动金融科技在农村居民生活场景的数字化应用,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

    (三)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金融科技作为促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力手段,将在便利农民生产生活、带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等方面,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是提升农民生活便利性。传统模式下的乡村金融服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物理网点,在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走十公里去取款”的现象并不少见。智能金融APP、惠农电商服务平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等智能终端和设备的应用,打破了金融服务的时空限制,有效拓宽金融服务半径,填补偏远地区金融服务空白,为农民提供足不出村的便捷金融服务。面向民生、政务、电商等多领域延伸的金融服务场景,可为农民提供养老金领取、涉农补贴、水电费缴纳等生活类服务,实现“多项服务只跑一次”,助力打通智慧政务“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农民生活便利程度。

    二是能够为农村注入更多金融活水。传统金融环境和信贷模式下,由于缺信息、缺信用、缺增信,“三农”普惠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可获取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的相关数据,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风险识别难”和“作业成本高”这两大难题,降低农村金融服务准入门槛,提高贷款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满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从而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农村,为农业农村注入金融活水。

    三是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的重点在于构建现代的乡村产业体系。通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采集积累农业生产经营数据,完善信用评价模型和风险监控机制,可以实现对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金融精准支持。依托对农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的监测管控,实现农业产业龙头与上下游中小企业间“多级信用可信传递”,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以资金为黏合剂,将上下游经营主体紧密联结在一起,有效整合上下游资源,统一规范产业链生产和管理标准,激发产业要素活力,推动资金流、物流、商流深度融合,实现“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小企业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从而进一步丰富乡村业态,提升乡村产业链价值,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四是促进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客观问题。如,农村地区客户分散,金融机构业务经营在信息采集、贷款投放、贷后管理等方面,成本明显高于城市地区。同时,农村相对稀缺的金融资源难以覆盖网点运营成本。借助互联网去中心、去边界的优势,可大力开展无网点渠道建设,将线上金融服务精准触达农村地区客户,有效降低基础金融服务成本。能够通过政府机构、行业协会、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各类农村经营主体内部系统,获取相关涉农数据,并以数据为基础实现信贷产品的自助申请、自动审批、线上发放、随借随还,通过科技赋能解决信贷投放成本高的问题,为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目标愿景

    (一)工作愿景

    推动全渠道融合发展,构建线上线下打通、跨金融机构互通的新型服务渠道,推动金融服务向乡村下沉,不断延伸金融服务触角,提高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探索建立全产业链金融解决方案,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助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推进涉农信息智能化采集,加快建立涉农大数据体系,持续提升涉农大数据服务能力;加大金融科技应用力度,积极强化与各方的合作,紧跟农业现代化、乡村数字化的进程,以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具体工作方向目标

    一是构建线上线下渠道融合的“金融惠农数字营业厅”。通过集成银联和各商业银行特色业务、与各商业银行现有的三农服务相关平台(农村支付结算、农业资金管理、农村信贷服务、农村特色理财等)建立连接,汇聚商业银行等产业相关方的专业力量开展网点和渠道创新升级,实现金融服务便捷的触达用户,增强用户黏性,为金融服务引流。同时,联合各商业银行基于云计算等基础技术的应用实现远程音视频银行服务,为线下金融服务点赋能。

    二是创新服务内容,为农村用户群体提供符合其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各自领域的专业优势,业务上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通过细分客群和场景、科技赋能、模式创新等方式,切实解决农村细分客群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同时,通过银联大数据平台、云计算平台等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使商业银行能够更好的为农村用户群体提供符合其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四、总体架构

    (一)业务架构

    线上线下渠道融合的“金融惠农数字营业厅”的业务架构主要针对农村金融场景建设,通过结合各类金融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可达的综合数字生活服务。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其中,受理渠道主要为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收单外包服务商等维护的线上线下渠道;服务提供方主要为商业银行及各类惠农业务相关信息服务商、系统集成商等;惠农综合服务域通过从服务端聚合民生类各行业系统、农业农村信息系统、供应链信息系统,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结合,形成金融惠农数字综合服务平台。

    c

    图1 金融惠农数字营业厅架构图

    (二)参与方角色

    业务架构中的相关参与方包括:渠道维护管理方、惠农受理渠道方、惠农解决方案提供方、惠农服务提供方等,各方角色和职能如图2所示:

    d

    图2 金融惠农数字营业厅建设参与方

    (三)技术实现

    线上APP和线下智能终端需新增“金融惠农数字营业厅”作为受理惠农业务的综合服务入口。实现受理渠道接入的惠农综合服务域是以银联相关技术开放和内容服务平台为基础进行建设,通过完善或新增接口,一方面实现其与相关行业的信息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系统对接,另一方面实现与商业银行提供相关金融服务及支付结算相关业务的系统对接。

    五、农村典型客群与关键业务分析

    针对农村地区的不同客群(企业、个人),工作组从服务类别侧(供应链金融、存款、取款、贷款、理财等)梳理了对应的服务内容相关需求,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差异化诉求,如表1所示:

    e

    表1 农村细分客群的服务内容需求梳理

    六、工作路径

    (一)打造“金融惠农数字营业厅”综合服务入口

    在线上金融APP和线下智能终端增加“金融惠农数字营业厅”的综合服务入口,各商业银行可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从惠农综合服务域加载相关助农服务内容。

    在服务内容的升级方面,通过银联惠农综合服务域相关平台聚合各商业银行的特色金融服务(如采用开放银行API接口的方式),实现金融惠农数字营业厅汇聚形成各商业银行的服务专区,结合商业银行在开放银行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点服务内容的升级。

    在为线下金融服务点赋能方面,通过银联云计算平台等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平台提供的服务,使线下智能终端能够提供相关商业银行的远程音视频银行服务,使金融业务中相关用户操作更加便捷。

    (二)建设“类社区银行”的农村线下金融服务示范点

    在农村线下金融服务渠道建设方面,推进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各类金融服务点的资源复用,推进各类智能终端设备、一体化终端机具等在农村金融服务点的推广应用,通过在智能终端机具中加载“金融惠农数字营业厅”的综合服务入口,将银行在存款、贷款、理财、国债购买等领域的服务内容引入农村地区,形成银行系相关金融服务的聚合效应。

    同时,注重开展金融服务点相关服务模式的创新,盘活各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线下渠道资源,进一步加强线下渠道的用户黏性和引流作用,借鉴城市社区银行的经验和做法,将线下金融服务点打造成金融服务展示中心、体验中心和推广中心,并建设成为“类城市社区银行”,实现渠道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三)应用金融科技手段对养殖活体、农作物信息建档助力农村金融业务发展

    针对养殖户、农户等群体融资难的问题,通过线上APP或线下智能终端的“金融惠农数字营业厅”提供抵押贷款申请,结合卫星遥感、电子标签等技术从农业、养殖业技术合作方处获取农作物和畜牧业生长信息并进行建档,为商业银行相关农村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四)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

    针对集团供应链企业,通过连接供应链企业信息系统掌握企业上下游供应链订单、合同、承兑汇票等信息,推进数据分析、智能风控等相关信息传递渠道的建设,助力商业银行对集团供应链企业开展相关农村金融业务。

    (五)构建贴合农村用户日常需求的金融民生综合服务平台

    通过惠农综合服务域聚合银行和各行业应用,满足农村地区对惠农民生相关服务在线上和线下受理的需求,提供电子社保、医保、公共事业缴费,县城客运、助农取款等金融民生服务。

    七、工作进展和展望

    (一)前期已开展的工作

    在2021年8月组织召开了工作组启动会,中国银联联合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8家商业银行,以及银联商务等非金支付机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银行卡检测中心等检测实验室共同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围绕金融惠农数字营业厅建设、金融惠农数字综合服务域建设等关键工作,研究推进相关工作实施方案的研制和落地。2021年10月,工作组结合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的研制,制定和发布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研究报告。

    (二)下一步工作展望

    工作组拟在2021年完成受理渠道建设、架构设计和平台建设、服务内容研发等领域的具体业务模式、交互流程和技术实现方案的制定,并联合工作组相关单位在1-2个试点地区合作完成“金融惠农数字营业厅”试点项目的技术、业务上线。工作组拟在2022年,联合工作组相关单位在试点地区全面推进项目上线并稳定运行。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