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宾:中国银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曾圣钧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这一参与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将有力拉动国际贸易投资增长,促进全球经济复苏。
2021年,我国进出口总值明显提升,为稳定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外贸面临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增多。伴随各国恢复生产能力,海外生产替代效应逐步显现,欧美高端技术优势和东南亚成本优势导致不少国内订单出现转移现象。
一边是RCEP所带来的机遇,一边是外贸仍面临诸多挑战。作为资金融通的主渠道,银行业将在RCEP生效后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发力“稳外贸”?针对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银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
《金融时报》记者:2021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表现如何?
曾圣钧:得益于生产与供应链的率先恢复,2021年以来,我国成为全球商品的主要供应和消费市场。2021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5.39万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出口19.58万亿元,同比增长21.8%;进口15.81万亿元,同比增长22.2%;贸易顺差3.77万亿元,同比增加20.1%。此外,前10月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19万亿元,同比增长12.7%,也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此外,2021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强劲,医药、汽车、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出口订货量有所增加,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1.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上升了0.2个百分点。二是我国对东盟、欧盟和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实现增长。据海关统计,2021年前11个月,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5.11万亿元,增长20.6%;与欧盟贸易总值为4.84万亿元,增长20%;中美贸易总值为4.41万亿元,增长21.1%。三是跨境电商等新兴贸易业态蓬勃发展,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为8867亿元,同比增长28.6%,跨境电商已成为我国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引领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
《金融时报》记者:2021年1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外贸面临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增多”的形势研判。对此,您怎么看?
曾圣钧:近十年,国际贸易市场动荡加剧。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需求疲软、疫情扩散、贸易摩擦常态化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重重困难与波折,走出了一条不断寻找发展新动能的道路,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抗风险能力和韧性。
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背景下,对外贸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平衡性因素也在增加。
成本上升和订单萎缩是目前外贸主体面临的主要困难。2021年初,由于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全球供需缺口仍然存在,我国依托完备的制造业体系继续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订单大幅上涨。但随着全球疫情趋于平复,世界各国恢复生产能力,海外的生产替代效应逐步显现,欧美的高端技术优势和东南亚国家的成本优势促使部分订单出现转移,高端及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均有可能下滑。
同成本上升因素一样,人民币汇率也是长期影响企业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且在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下更加多变。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呈现双向波动常态化,外贸企业需要做好双向避险。
《金融时报》记者:2022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银行业将面临怎样的机遇?
曾圣钧:毫无疑问,RCEP的正式生效将为我国拓展新的外贸出口市场提供机会。RCEP自贸区的建成为全球经济和贸易复苏注入强大信心,也将为加快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巨大助力。
第一,RCEP将推动中国银行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一是区域内贸易壁垒削减,有利于区域内企业扩大对外投资,优化全球产业布局,为银行提供更多服务机会,参与区内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重大项目建设,这也有助于促进我国ESG产业发展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二是成员国在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方面实现自由流动,将帮助国内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银行业依托自贸试验区或自贸港,在跨境供业链金融、跨境现金管理方面都会获得更多服务与创新的机会。三是RCEP为区内成员国达成了较高水平的电子商务统一规则,积极推广无纸化贸易、电子认证和电子签名,在跨境信息存储和数据领域形成了基本共识,将为银行向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提供金融服务带来更大便利,同时也可推动区块链在货币上的应用落地,丰富数字货币服务场景,更好地提高贸易效率。四是成员国在服务贸易方面作出了开放承诺,我国也新增了研发、管理咨询、制造业相关服务,这将促进银行业在服务贸易领域的跨境金融创新。
第二,RCEP将加快中国银行业双向对外开放的步伐。一是有助于中国银行业更好拓展海外市场,同时也吸引更多境外银行来华经营,为国内银行业带来竞争的同时,也为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银行与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间的跨境合作更加频繁,相互促进金融服务专业能力的提升。二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东盟国家和地区更多选择以人民币进行计价交易,健全人民币双向流动机制,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影响力,并更好地培育人民币离岸市场,降低企业汇兑损失,为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供新的币种便利。三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东盟的银行业有望在更宽领域、更高水平上开展合作、互利共赢,互相推荐优质客户和项目,不断丰富、完善跨境金融服务生态。
第三,RCEP对中国银行业的风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RCEP关于新金融服务、信息转移和处理等条款既为中资银行海外数据传输带来了新的便利,同时也对银行风险防控和数据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促进银行反洗钱等合规管理能力的提升。二是更完善的外汇管理制度及双边货币框架的有效实施,将促进国内银行间市场的高效运行,为境内银行外汇监管模式改革提供更多经验借鉴。三是银行业需关注、防控新出现的相关风险因素。例如,进口关税的降低或对我国低端制造业造成冲击和影响,导致信用违约风险,我国企业开拓陌生的外国市场也会面临信息不对称等风险因素。为此,银行应更多采用跨境银团、信保贷款等融资方式,及时调整授信策略。
责任编辑:陈爱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