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宽信用”如何更好对接融资需求 激发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应多维度协同发力

    孟扬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2022-05-09 09:13:50 宽信用 信贷 政策速递
    孟扬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2022-05-09 09:13:50

    核心提示疫情之下,大量的中小企业都在艰难地维持运转。

    “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生产成本和用工成本的快速上升,特别是今年三四月份以来,由于疫情影响,不仅部分原材料涨价了,物流成本也在日日水涨船高,很难准时到达工厂。”谈及近期的经营现状,浙江杭州一家从事电缆生产的小微企业负责人老余无奈地摇了摇头。

    采访中老余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他从事这个行业已经十七八年了,现在可以说是“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疫情之下,大量的中小企业都在艰难地维持运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定价能力不足,成本难以转嫁,这三重压力更大。

    “融资需求偏弱。”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出炉后,多位分析人士给出这样的评价。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8.34万亿元,同比多增6636亿元。分部门看,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7.0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2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95万亿元。

    “中长期贷款占比处于较低位置,企业主动进行资本开支的意愿不强。”天风期货研究所所长贾瑞斌认为。

    企业融资意愿低迷,会对未来经济复苏形成拖累。如何解决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问题?

    “未来宏观调控的关键是通过多种手段提振信心、扩大需求和稳定生产。金融在此过程中创造与之相匹配的融资环境,并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是重中之重。”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级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有业内专家表示,激发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不能只依靠货币政策,需要金融、财政、产业、市场等各项政策的协同配合和多部门的共同发力。

    部分行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2.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77万亿元。其中,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28万亿元。

    在市场人士看来,3月份金融数据显示货币政策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靠前发力的效果已经显现,宽信用过程正在加速,为上半年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3月份金融数据超出预期,社融分项较为全面增长,反映金融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下,宽信用效果开始显现。”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不过,虽然社会融资总量大幅改善,但结构依然存在隐忧,与市场自主融资意愿相关的社融科目依旧较弱。

    数据显示,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13万亿元,同比多增3951亿元。其中,居民短期贷款增加384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735亿元,同比分别少增1394亿元和2504亿元。从企业部门来看,3月份企业部门贷款增长较多,新增2.48万亿元,同比多增8800亿元。具体而言,企业短期贷款增加808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4万亿元。

    温彬表示,3月份企业中长期信贷增长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长较多,形成了冲量。“新增贷款结构改善尚不够明显,与居民消费相关的信贷增长弱于去年同期,体现了实体经济依然存在下行压力。”温彬认为。

    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72.3%,比上年同期下降5.1个百分点,比上季度上升4.6个百分点。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升幅在过去5年中仅高于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2020年,表明当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依然偏弱。

    不过,业内专家表示,总的来看,企业信贷融资需求不足是局部性的,主要来自服务型企业、中下游制造业以及房地产这三大行业。

    “从今年一季度经济指标来看,尽管消费、投资等数据出现企稳势头,但这主要来自基建、上游制造业企业等领域,部分中下游制造业企业、房地产企业、服务业等融资需求有所下降。”李佩珈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中小企业“爬坡过坎”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餐馆的生意冷清了许多,我们目前面临的资金压力包括供应商贷款、门店租金、员工工资等。”许国盛在北京东四附近经营着一家淮扬菜餐馆,开业至今已有7年多,他直言,自从2020年初疫情暴发以来,餐厅营业收入逐年下滑,今年前3个月比去年同期又下降了30%。

    “比起很多暂停营业的店,我们的店还一直开门营业,已经算幸运的了。”许国盛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今年可能是餐饮老板最难的一年,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许国盛经营的餐馆是典型的服务业企业,他的感受或许只是该行业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疫情在全国呈多点散发态势,不少省份都加大了疫情管控措施,不少服务型企业难以开展经营活动,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继续受到明显冲击。”李佩珈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此外,生产成本走高也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较大难题。“当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仍在大幅攀升,输入型通胀风险值得警惕,企业生产成本节节攀升,特别是广大中下游制造业企业受议价能力弱等影响,不得不被动承受生产成本上行,这使得不少中下游制造业企业经营效益进一步下滑。”李佩珈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小企业主或维持现状,等待转机;或压缩现有规模,以减少成本开支。

    “中小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的困难不仅是资金问题,在招工难、原材料成本高等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仅仅扩大融资并不能有效解决其困难,中小企业融资动力不足成因较为复杂。”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

    对此,银行信贷部门人士也有类似感受。一位股份制银行广州地区分行信贷经理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大环境看,当前内需有待进一步提振,企业扩大投资、进行再生产的动力和信心不足,导致信贷需求不足。“一方面,对一些企业的融资需求银行出于风险考虑不敢做;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对经济形势没把握,不敢扩大产能。银行虽然加大了普惠小微贷款的投放力度,但有时也存在放贷难的情况。”该人士坦言。

    “在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之下,很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抗风险能力偏弱,面对不良贷款考核的要求,我们也缺少好的信贷投放项目。”某城商行人士说。但他同时向记者表示,银行为此也推出了更多新的信贷产品。

    金融政策靠前发力

    事实上,当前企业信贷需求的形势已经引起金融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人民银行在2021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培育和激发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有力扩大信贷投放,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在业内人士看来,“培育”和“激发”可以理解为适度创造融资需求,通过下调利率、降低融资成本来激活融资需求,进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动能回升。

    今年1月,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要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要精准发力,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主动找好项目,优化经济结构。

    4月15日,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4月18日,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23条政策举措。

    随后,人民银行与银保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座谈会。会议明确,各金融机构要围绕接触型服务业、小微受困主体、货运物流、投资消费等重点支持领域,强化对重点消费、新市民和有效投资的金融服务,及时在信贷资源配置、内部考核、转移定价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

    与此同时,加大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力度,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和两项减碳工具,加快1000亿元再贷款投放交通物流领域,创设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400亿元普惠养老再贷款,预计带动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多增1万亿元。

    在政策精准发力和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码下,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1月20日,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下调10个和5个基点。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至4.4%,为有统计以来的低点。

    银行业加快落实助企纾困政策

    4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引导好市场预期,讲清楚政策导向和原则,稳定市场信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围绕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会议提出,要稳住市场主体,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

    日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分别召开专题会议,深入传达学习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具体贯彻落实措施。人民银行会议强调,要加快推动已经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精准落地,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更好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今年以来,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各家银行纷纷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助力稳增长。

    近日,多家上市银行披露了2022年一季报。招商银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该行贷款和垫款总额57581.0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8%,其中公司贷款22367.4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58.07亿元,增幅3.99%,增长较快主要是因为持续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截至今年一季末,南京银行的贷款总额8735.52亿元,较年初增加832.30亿元,增幅10.53%。对此,南京银行表示,该行持续提升信贷资产占比,采取早投放早收益的策略,加大信贷资源向实体经济投放力度,旺季营销成效凸显。

    此外,多家大型银行在不久前举行的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披露了今年前两个月信贷数据。中行副行长王志恒表示,2月末,该行境内人民币广义公司贷款余额达到7.48万亿元,比年初新增3689亿元,同比多增472亿元。交行副行长郭莽表示,2月末,交行人民币各项贷款较年初增长4.38%,同比多增778亿元。

    除加大信贷投放外,今年以来,各家银行还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减费让利力度,助小微企业走出困境。

    “上海银行的贷款迅速发放如及时雨一般,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急,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1000万元贷款快速获批后,上海贽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贽匠智能”)财务负责人阮先生说。

    贽匠智能是一家专业从事智能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工业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以及工业4.0柔性生产线等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研发和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特别是上海疫情进入攻坚阶段以来,公司回款周期较之前有所延长,增加了现金流压力。

    为解决客户急切的融资需求,上海银行第一时间排摸贽匠智能上下游供应链,并推荐了“担保基金线上备案”产品。同时,该行授信审批及放款操作层面紧密衔接,迅速完成1000万元贷款发放。

    为切实降低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哈尔滨银行推出了一系列减费让利惠企举措,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立单位结算账户、境内对公转账汇款等费用自2021年9月30日至2024年9月30日止,三年内实行优惠。截至今年3月末,该行已累计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手续费超16万元。

    “面对中小企业问题,金融机构一方面应按照市场化方式积极支持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应用好政策工具,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领域的中小企业。”娄飞鹏认为。

    “下一步,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应在主动扩大客群范围上着力。通过优化风控模型、加快信贷下沉,为需要钱却贷不到款的中小企业提供支持。”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

    多部门政策合力有待强化

    业内专家强调,提振企业融资需求和发展信心是一项系统工程,除金融政策外,还需要各部门政策形成合力。

    “除了货币政策积极发力外,还需要从财政政策、就业政策、社保政策等方面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娄飞鹏表示。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李佩珈认为,要继续坚持总量和结构并重,更加注重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精准性。此外,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和纾困力度,以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今年要继续用好前期出台的货币政策直达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并继续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

    在税收政策方面,今年我国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已有4202亿元留抵退税款退到52.7万户纳税人的账户。

    “目前不少企业已经享受到减税降费政策红利,但是从企业一线感受来看,面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优惠政策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这也是广大小微企业主共同的期盼。”许国盛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薛洪言表示,现阶段,政策层面通过减费降(退)税、融资扶持等措施多方面扶持中小微企业,起到了较好的托底效果,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需回归到稳增长的宏观视角,以5.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为抓手,围绕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出台一揽子措施。“只要稳增长的目标达成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他说。

    此外,李佩珈建议,要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