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融诈骗高发让人防不胜防,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执法部门对金融诈骗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根本上还需要我们提高防骗意识。本文将盘点三种新型金融诈骗套路。一起来看,谨防上当!
帮你认清套路:清退回款是假,盗用信息是真!
目前,国内网贷P2P机构已经全部停止运营,进入平台清退阶段,然而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等待清退回款的P2P投资人。
王二曾经在某P2P平台投资,后来该平台开展用户本金清退工作,但回款周期较长。王二在网上搜索“某平台回款”,搜到一个论坛帖子,帖子描述某第三方机构可以帮助快速回款。王二回帖询问后,便有人联系他,自称是第三方机构工作人员,要求其提供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家庭和单位住址等个人信息。
实际上,这个“工作人员”就是盗取个人信息倒卖给黑产的骗子!与其所声称的第三方机构毫无关系,向P2P投资人宣扬的“第三方机构帮助回款”也是自行捏造的谎言。不法分子用这种方式盗取个人信息,为P2P投资人遭遇诈骗埋下隐患。
帮你认清套路:征信修复是假,骗你打钱是真!
随着征信在日常生活中越发重要,社会上出现了多种打着“征信修复”旗号的虚假宣传和诈骗套路,目的是骗取个人信息和资金。
张三接到一个自称是某校园贷平台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张三上大学时注册了该平台账号,按照政策要求需要注销,注销账户要缴纳保证金,否则将影响个人征信。张三按照对方指引将十万元转到对方指定账户,对方声称账户注销后会全部返还,但从此以后便杳无音信。
实际上,这个“平台客服”是以“缴纳保证金”为理由引诱对方转账的骗子!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个人信息后,冒充消金机构工作人员,声称当事人曾注册、办理过校园贷、消费贷等贷款,如不注销或还清欠款将影响征信记录,胁迫诱导当事人转账汇款以骗取资金。
帮你认清套路:新型投资是假,圈钱跑路是真!
元宇宙、NFT等概念一出便引来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却也被不法分子盯上,假借这些新技术的名头,行集资、诈骗之实,分一杯“流量羹”一直是骗子最拿手的套路。
李四被拉进一个群聊,群主自称“元宇宙教父”,在群里发了多个“元宇宙项目”。李四在群里观察多日,看到多位用户发布投资大赚的“喜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李四在一个“项目”中投资几千元,几日后竟真的获得数百元收益。从此李四对这类“项目”深信不疑,又追加上万元投资,但很快被踢出群,“投资”网页也随即下线。
实际上,这个“投资群聊”中的成员绝大多数是诈骗分子假扮,有人发“项目”,有人当“托儿”。不法分子翻炒元宇宙、NFT相关概念,编造名目众多的新型投资项目,虚假宣传高额收益,借机吸收公众资金,具有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行为特征。
作为金融消费者,如何分辨渠道、客服、产品、平台真伪?遇到骗局如何维权?
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给广大金融消费者总结了一套防金融诈骗的小贴士:“一看、二问、三查、四不要”。
“一看”就是看理财收益率和存款利息是否合理;
“二问”就是当遇到金融方面的疑惑时,要问正规的金融机构,或者问金融监管部门;
“三查”就是查金融机构是否有业务资格执照,查金融产品是否合规,查金融广告是否违法违规;
“四不要”就是不要轻信不明信息,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要打开不明网络链接,不要轻易汇款转账。
另外,这三个反诈神器一定要看清、记牢、善用!
国家反诈中心APP: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相关功能,就可以将诈骗电话、短信等自动拦截;
12381:如果没有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工信部主推的“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是反诈第二道防线;
96110: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用号码,专门用于对群众的预警劝阻和防范宣传等工作。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