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转贷降息”骗局
“有房产就可操作年利率3.2%!”“现在降息了,年利率可低至2.9%!”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政策出台后,部分贷款中介“翻新”营销套路,以“低息”优惠吸引客户办理贷款。
其实这种套路在经营贷利率持续走低时,就已经在市场上出现。但随着今年LPR调降两次,存量首套房贷利率调降,消费贷的利率也随着降低后,中介又找到了新的营销噱头。
一些不法中介用“内部审批”“转贷降息”等话术,诱导消费者通过经营贷或消费贷资金归还房贷。消费者可能会陷入违规转贷陷阱,面临操作违规、高额费用、资金链断裂等风险。
常见风险类型
一、违规转贷风险
根据监管规定,经营贷须用于生产经营周转,消费贷须用于个人或家庭消费,但在不法中介协助的“转贷”操作下,经营贷或消费贷资金将流入房市,银行在进行贷后管理时,若发现资金未按照合同约定使用,消费者会被银行要求提前还贷。除此之外,若消费者并无经营背景,不法中介则会“协助”消费者提供“虚假”的经营材料,该行为已经涉嫌违法,情节严重者,甚至要承担刑事责任。
二、高额费用风险
在所谓的“转贷降息”过程中,消费者要先结清原有的按揭贷款,再申请办理经营贷或消费贷,不法中介往往会建议消费者使用“过桥资金”先偿还原剩余的贷款,收取过桥资金利息等费用。但由于新贷款的办理周期通常在一周以上,需要办理抵押的甚至长达数月,过桥资金成本并不低。若涉及到提供“虚假”贷款资料,不法中介还会再额外收取服务费。
三、资金链断裂风险
目前,经营贷和消费贷的贷款期限相对房贷较短,“转贷”后消费者的月供压力可能不减反增。而且在申请新的贷款时,因消费者资质变化,银行不批贷款,或批复贷款未能达到消费者要求,则需要消费者在短期内补齐资金缺口,若消费者无稳定的还款来源,可能会导致消费者资金链断裂。
四、信息泄露风险
消费者在办理“转贷”业务时,需要将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提供给中介公司,不法中介获得消费者相关信息后,会泄露、出售信息以谋取非法利益,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风险提示
01警惕陌生电话或短信以“转贷降息”等名义推销贷款业务的行为。
02如需办理房贷提前还款、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应向贷款银行咨询和了解情况。
03申请贷款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机构,并按照正规的贷款流程办理。
04不随意向他人提供个人敏感信息,防止信息泄露的风险。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