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是解决新能源发电不稳定性的重要配套产业。在多种储能技术中,电化学储能选址灵活、建设周期短、响应速度快,在新型储能中占据主导地位,未来发展潜力大。根据储能设备不同,电化学储能分为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目前锂电池是主流技术路线。2023年全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4.5GWh,同比增长超过150%,特别是锂电池在新增储能装机中的占比从2022年的94%增长至2023年的97%。2023年中国锂电池全行业营收达1.4万亿元,锂电池出货量达886GWh,同比增长34%,占全球的74%,预计2024年中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超过1100GWh。
周期性方面
电化学储能属于高成长性行业,但受政策、下游需求及上游锂等金属矿价格和供应影响,易发生周期性波动。近几年的周期演绎可归纳为:2022年受政策激励、市场对行业良好预期等因素影响,行业整体量价齐升;随着动力电池、光伏等领域企业纷纷涌入储能赛道,2023年电化学储能供给侧产能激增,企业库存加大,产品价格跳水,企业营收和利润双降;2024年电池和原材料企业加速调整产能,同时储能装机与招标数据持续高增,预计全年能实现较好增长;2025年及以后预计市场市场空间仍然广阔,长期看好。
供需结构方面
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风险,但预计中长期能够实现产能出清,市场前景广阔。电化学储能行业的产能过剩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结构性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比如固态电池、高镍无钴三元电池及相应的高端原材料产品线依然稀缺。二是阶段性产能过剩,储能电池和系统的产能过剩主要是供给侧产能激增引发的阶段性现象,动力电池、光伏等企业向储能领域转移过剩产能,纷纷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导致产能激增,从中长期来看需求侧市场空间依然广阔。三是国内市场饱和度高于海外,企业加速出海。
成本特征方面
电化学储能电站规模效应尚未完全形成,且成本投入前置,规模化、长时储能应用仍需进一步降成本。目前,我国抽水蓄能、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储能的度电成本分别为 0.22-0.27 元、0.5-0.7元、0.7-0.9 元。目前,电化学储能以短时长储能为主,1h-2h的小规模示范应用依靠补贴和政策倾斜才能平衡,度电成本下降到与抽水蓄能相当才能确立根本优势。
商业模式和盈利性方面
电化学储能的应用场景分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目前源网侧储能具备良好的成长性,用户侧工商业储能是最具投资价值的细分市场。电源侧火电站配置储能提供调频等辅助服务是当前经济性较高的储能应用之一,新能源配储的盈利空间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经济性不显著。电网侧独立储能逐步摆脱接入位置的约束,提供多重服务,既可以满足强制配储要求,又可以通过租金收益、辅助服务收益等提升经济效益,商业价值逐步显现。用户侧储能以峰谷电价差套利为主要收益模式,其中工商业储能的盈利模式最为成熟清晰。此外,我国因省而异的电力价格和市场机制决定各省电化学储能收益情况差别大。调峰服务重点关注辽宁、黑龙江、山东等省。调频服务重点关注浙江、江苏、山西、江西、宁夏等省区。后续在政策、技术、规模等多因素共振下,行业毛利率或将好转,盈利能力有望持续增强。
市场格局方面
中国储能锂电池CR10超过50%,2023年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为中国储能电池出货前三名,市场集中度低于动力电池。预计随着技术迭代加快,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市场集中度提升。储能电站运营企业主要是三大电网和五大发电集团。截至2023年底,三大电网累计投运总装机0.95GW、占比3.8%,五大发电集团累计投运总装机9.25GW、占比36.98%,其他企业单位累计投运总装机14.80GW、占比59.22%。
发展趋势方面
作为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2023年以来电化学储能市场发生了一些趋势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上游金属矿资源价格大幅波动并向下游传导,导致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价格、成本和盈利发生较大变化。例如,2022年11月至今,碳酸锂从60万元/吨下降至不足10万元/吨,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储能EPC价格降幅分别高达57.3%、55.6%和32.7%;相较2022年,2023年金属矿企业和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电池回收等环节的净利润和毛利率均出现了明显下滑;电池企业议价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强,期间收入和利润延续增长态势,但近年来行业毛利率已不足20%。二是相关企业加大力度布局产业链垂直一体化,以稳成本、稳供应链、稳出货渠道。例如,正极厂商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布局锂矿自供;电池企业向下游拓展至电池回收业务,形成产业链闭环等。三是海外市场饱和度低、利润丰厚,国内企业加速“出海”,谋求第二增长曲线,但随着大国保障本土产业链安全和竞争力的举措增强,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挑战也愈加严峻。四是进入新一轮技术迭代周期,以技术升级应对结构性产能过剩,固态电池、三元高镍电池等高端产能成为扩产重点,进一步加大对低端产能的替代。
华夏生态服务
作为低碳时代浪潮中的绿色金融先行者,华夏银行明确提出全面深化以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的绿色金融发展战略。针对电化学储能行业,华夏银行形成了电化学储能行业生态综合服务方案,多方精准发力,深挖企业金融需求,发挥华夏银行集团多牌照优势,解企业融资之忧,排企业发展之难。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