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就银行业而言,银行业新质生产力是指银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通过技术、服务、管理和产品的创新,实现生产力的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构建新质生产力对于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银行业新质生产力构建的关键要素
第一,技术革新。银行业正在依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生物识别等关键技术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创新服务。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动了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使银行能够更好地处理各项业务,服务大众。
第二,服务创新。数字化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银行业要通过数字化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实现个性化和差异化服务。比如,农业银行通过数字化风控体系建设,提升风险预警监测的准确性;招商银行利用智慧运营引擎提高运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第三,管理创新。银行业需要加强全局谋划和战略布局,优化组织架构、业务模式,改进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提高决策效率,同时面对不断变化的风险局势,要强化风险控制,包括从单一风险防范向构建集中的风险管理体系转变,以及从定性分析为主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转变。
第四,产品创新。当前银行业通过不断创新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创造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致力于以客户为中心,开展核心业务的端到端数字化流程改造,优化客户体验。
二、银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
首先,数字化转型持续演进。要推动银行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目前,多家银行已经公布新质生产力的阶段性成效,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及先进制造业领域。银行业正在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业务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全流程数字化以及应对息差持续缩窄、营收增速放缓的挑战。
其次,大模型技术逐步应用。银行业正在积极探索大模型技术在多个业务场景中的应用,如ChatGPT等,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客户体验,并优化风险管理。多家银行已经明确提出探索大模型的应用,部分银行已开启自研金融大模型之路。
最后,金融科技不断赋能。银行业正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特征,谋划实施相关支持举措,将支持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核心领域。银行业通过“商行+投行”“融资+融智”一体化服务体系,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今年,银行业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和交织的局面。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企业、家庭和个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提供了持续释放的空间。金融监管新体系和新机制的运行有效性持续提升,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更好的国内环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进一步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展望未来,银行业将继续加大投入科技创新,深化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模型等先进技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银行业将更加注重服务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金融需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文章系作者投稿,文中内容不代表中国电子银行网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王煊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