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尚福林:应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效率提升与风险加剧的双重效应

    李悦 来源:和讯网 2025-04-11 09:38:03 人工智能 算法 金融AI
    李悦     来源:和讯网     2025-04-11 09:38:03

    核心提示尚福林表示,在金融行业应用时,应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效率提升与风险加剧的双重效应。

    “要清醒看到,人工智能的算法‘黑箱’、数据污染、模型缺陷等潜在风险问题不容忽视。”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原银监会主席、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在4月10日举行的国民财富发展研究合作平台2025春季峰会上表示。

    尚福林特别提到,在金融行业应用时,应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效率提升与风险加剧的双重效应。

    尚福林提到两点措施:一方面,在技术上强化垂直领域的专业性,在技术基座基础上针对金融行业特点进行精细训练,对生成内容及时进行交叉验证,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应密切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动态,增强对智能算法风险的穿透式分析能力,健全智能算法的规则制度,提升算法可解释性、透明性、公平性和安全性。

    人工智能对依托密集的物理网点和客户经理的中小银行冲击最大

    回顾金融业发展历程,经历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全过程,金融业始终走在技术变革前沿。如今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在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加快数字化转型

    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推动技术的应用与创新。《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抓住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机遇,全面推进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化应用。人民银行不久前召开2025年科技工作会议特别提到,加快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安全稳妥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在金融领域应用。

    尚福林指出,各方对于人工智能在金融业推进充满了期待。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例,它的对话、创作、推理三大核心能力,非常契合金融行业需求。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将对金融业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增强交互体验。大语言模型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时回答客户问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建议,极大地提高了客户服务效率,减少了人工客服的工作量和成本。

    二是全面分析“画像”。在信贷业务中,人工智能通过挖掘分析消费习惯、交易行为等非结构化数据,分析借款人的各种特征、评估还款意愿,通过动态风险评估替代静态抵押,实现风险评估从“静态指标”向“动态画像”的转变;推动风险定价从“经验主导”向“数据+算法”驱动转变。此外,逻辑推理模型通过交易行为数据中的异常逻辑链检测等策略,加上生物信息识别技术,在反洗钱、反金融欺诈等方面发挥了较好效果。

    在金融市场上,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更高效地进行市场分析和投资决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一期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提高投资和资产配置的效率、帮助完善组合投资框架、改进回报预测方面的作用。根据市场研究机构估算,2024年全球智能投顾管理的资产规模已突破2万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超过30%。

    同时也要看到,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传统物理服务模式,对依托密集的物理网点和客户经理的中小银行冲击最大。对这方面的影响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注人工智能提升效率与加剧风险的双重效应

    在尚福林看来,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态势良好,正处在加强人工智能布局、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历史机遇期。算力、算法和数据是大模型应用的三大支撑要素。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人工智能的算法‘黑箱’、数据污染、模型缺陷等潜在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尚福林表示,特别是在金融行业应用时,应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效率提升与风险加剧的双重效应。

    一是算力效率的提升是基础。大模型需要依托由高性能计算芯片、存储和网络共同构成算力集群。硬件投入大、训练成本高一直是在行业普及应用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中小银行科技投入能力明显不具优势。这种局面随着DeepSeek的出现,通过算法优化,减少了对高算力硬件的依赖,打破了“堆算力、拼资本”的大模型发展路径。大大减轻了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机构的资本投入压力,为弥合技术差距提供了机会。

    二是数据安全可靠与隐私保护是关注焦点。人工智能让数据的应用价值凸显,也让数据的安全防护变得更加复杂。

    一方面,持续加强数据的隐私安全保护。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需要共同研究数据在采集、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要在保障安全和隐私前提下,推动金融与公共服务领域信息互联互通,释放数据要素潜能。

    另一方面,关注数据污染。金融机构每天都在处理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交易,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在金融行业,信息污染风险同样存在。如果虚假信息被灌入训练模型,有可能污染模型的训练数据。一旦部署到金融交易、风险分析当中,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三是提高模型算法的透明性和可解释性是关键。深度学习模型目前还存在不可解释性,输出的结果难以解释和追溯,增加了监管的难度。训练数据中的偏差会导致算法输出的不公平或错误。人工智能工具是根据过去的数据进行训练的,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现实和预测未来。人工智能驱动的高频交易提升市场反应速度的同时,也放大了波动性。当多数人工智能策略采用相似风险模型时,这种同质化响应可能会加速放大负面反馈循环,进而加剧金融脆弱性。此外,需要强调一点,在模型训练中,还要充分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相关要求。

    尚福林称,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在技术上强化垂直领域的专业性,在技术基座基础上针对金融行业特点进行精细训练,对生成内容及时进行交叉验证,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应密切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动态,增强对智能算法风险的穿透式分析能力,健全智能算法的规则制度,提升算法可解释性、透明性、公平性和安全性。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