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国的经济活动已超越国界、高度全球化,世界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已高度一体化。随着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和开放式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技术的不断升级,全球经济运作模式和金融服务模式逐步向数字化转型。在线支付系统和智能合约等创新,不仅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成本,还增强了金融包容性,使得更多成员能够参与到全球经济活动中。
然而,一个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关键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会令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减速”:信任。一个企业如何才能相信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另一个企业就是他们所声称的指定供应商呢?或者作为个人,我如何才能验证接收我个人数据的组织机构就是我所认为的那个可信的组织机构?以数字方式建立验证利益相关者法人身份的流程,在数字社区中厘清“谁是谁”这个关键问题,已成为建立可信任的数字生态的基本要求。
全球法人识别编码(LEI)
为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全球法人识别编码(LEI)应运而生。
LEI是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17442标准为全球法人分配的20位唯一识别编码,符合国家标准《GB/T 42495.1-2023 金融服务 全球法人识别编码 第1部分:编码说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世界陷入对金融体系信任度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普遍不确定性的困境。为提高全球范围内系统性金融风险识别能力,由二十国集团(G20)支持,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推动建设了全球法人识别编码体系(Global Legal Entity Identifier System,全球LEI体系)。
LEI的功能类似于国内的法人机构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金融机构编码等,可用于国际交易,相当于企业的“国际护照”。国际企业身份认证的应用场景包括衍生品交易、证券交易、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证券融资交易、机构处置、支付服务、信用登记、信用评级机构监管、银行/保险监管等;国内企业身份认证的应用场景包括信用评级、债券发行人信息申报、银行间债券市场登记备案、支付结算合规监管、证券账户业务、金融机构外汇业务数据采集等。
可验证的LEI数字凭证(vLEI)
随着区块链技术、分布式数字身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用户自主主权身份SSI理念应运而生,GLEIF提出一种将LEI嵌入到分布式可验证凭证的产品形态——vLEI(Verifiable Legal Entity Identifier,可验证的LEI数字凭证)。
vLEI是基于全球LEI体系的分布式可验证数字身份凭证。其符合国际W3C VC和 DID标准,能够通过密钥轮换机制提高身份安全等级,并且可以覆盖各类分布式账本底层环境。vLEI的愿景是成为全球商业经济活动的数字护照,并建立覆盖全球的企业、个人、企业与个人关系数据的在线核验体系。vLEI的推出,标志着全球数字信任基石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LEI数字证书:电子版“法人国际护照”
依据ISO 17442-2国际标准,LEI编码内置于数字证书。两者结合即可升级为电子版的“法人国际护照”,可广泛用于登录识别、在线交易、跨境支付等场景,并支持远程验证LEI持有主体身份。
随着LEI生态日益完善和成熟,LEI数字证书在金融、政务和贸易等多个场景开发出广阔的应用空间:
一是在线远程签署各类电子合同。
应用LEI数字证书中的LEI编码标识国际法人身份,可实时核验LEI持有主体信息,实现电子文档的可信签名和可信阅读,对电子政务、电子保单、电子票据等业务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是跨境贸易的应用场景。
使用LEI标识客户身份,尤其是对于贸易环节中的海关、支付、交易方等需要多方协同场景,而LEI编码可作为上述多方编码的数据外键,一码映射多方编码,实现“一码互联”。同时可以通过LEI数字证书的加密解密、签名验签,降低跨境交易对手方相互识别与信任门槛,实现“一证互信”。有效提升跨境业务透明度,提高跨境贸易、跨境支付和跨境物流效率,为跨境溯源创造条件。
三是金融领域的增信KYC与反洗钱。
LEI与国际证券识别编码等信息关联,投资者可以获取多维度的金融工具信息,同样也利于监管机构实现穿透式数据查询。
四是独立审核财务及监管报告信息。
通过附加审核后的“LEI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增加报告数据的可信度。在函证数字化应用中,使用LEI标识业务链中的律师事务所、商业银行和企业主体,可以增强电子函证内容与财务审计报告的关联性。
五是在全球服务器证书中应用。
使用包含LEI扩展域的全球服务器证书,可以通过LEI编码更直接地查看网站运营者的详细身份信息,防止针对全球服务站点钓鱼攻击。
LEI应用在中国
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发布的《全球法人识别编码应用实施路线图 (2020—2022 年)》中明确提出要建设跨境数字身份认证平台,并明确中金金融认证中心(CFCA)承担建设任务。
CFCA加入GLEIF国际组织的全球数字认证机构工作组,进一步推动LEI结合数字证书模式在金融交易、电子签约等各领域的应用推广。
责任编辑:方杰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