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4日表示,近来中国监管部门抑制影子银行活动的举措初见成效,对中国银行业具有正面信用影响,但这些变化同时也伴随风险。
穆迪副总裁、高级分析师尹劲桦称:“迄今为止,我们看到影子银行业务迅速增长的势头出现了初步逆转,如M2增速已经放缓,中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余额和26家上市银行的整体应收款项类投资也略有下降。这些进展尽管尚处于初步阶段,但对中国银行业具有正面信用影响,中资银行的信用状况将获益于由此带来的金融机构关联度下降。”
监管部门对“穿透”要求的严格执行还将改善银行资产的透明度,并促使其提高对影子银行业务的资本和拨备。
此外,流动性的收紧和同业利率的上升也将抑制一些银行使用短期市场资金进行长期投资的做法。例如,国内银行同业存单余额在2017年5月的下降表明,中小银行对批发资金的依赖度可能已经出现见顶迹象。
不过,这些积极进展也同时伴随着风险。由于2016年第四季度以来同业利率大幅上升,依赖短期市场资金的银行面临更高的借款成本,而贷款收益率依然稳定,原因是央行基准贷款利率自2015年10月以来并未进行调整。
这些银行还面临再融资风险,因为其投资组合的期限较长,并且往往缺乏二级市场流动性。
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国内各监管部门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采取协同行动来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些措施包括引入宏观审慎评估 (MPA)框架、货币政策基调从“稳健”调整为“稳健中性”、加强监管审查等,从而降低了银行从事一些主要影子银行活动的经济动机和监管套利空间。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