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金融文字节——银行数字化创新主题征文大赛”由中国电子银行网(微信公众号:cfca-cebnet)、未央网联合主办,和讯网作为战略合作媒体,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以下为参赛者投稿。
作者:江苏银行如东文峰支行 盛嘉皓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终端随处可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万物相通,万物互联,不觉中网络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得如此紧密,人们的隐私权也越来越难得到有效的保护。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泄露隐私数据的风险无处不在。从早前震惊全网的美国斯诺登棱镜门事件,到现在大数据杀熟,下至钓鱼网站的隐私数据窃取团伙,上至正规的大数据公司和网络安全科技公司泄露客户隐私数据,个人隐私数据的收集似乎成为了一种全行业的盛宴。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数据皆可被量化,被打包成一个个商品,成为企业进行垄断和控制的资本。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强调客户的粘性,而客户的粘性从哪里来,就在于给客户提供基于其个人信息的针对性服务。
在这一方面,某些APP做到了极致,软件在收集完数据后,拼成一个个由数据虚拟的个体,再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所以你会发现这些软件似乎总是很懂你,适时地给你提供你所需要的服务,上传你想看的内容。但这些精心设计过的算法,永远只是在迎合你的口味,在针对你的性格弱点进行攻击,希望你依赖它,沉迷它,而当其形成垄断的时候,就是它收割的时候。而且对于个人而言,重复性接受软件的定向推送,你会陷于自己的舒适区无法自拔,你的思维会越来越浅薄,格局会越来越狭隘,最终耗尽你所有上升的潜力。
对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和侵占,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人类终会自食其果。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对于隐私的忧虑其实是一种对未知情况下信息失控风险的担心。
为了保护好个人的隐私,有效降低信息安全失控的忧虑,个人除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还应当学会拒绝个别软件提供的霸王条款,要求得到合理的处理自身信息的权利,有权放弃个性化推送等服务。在集体诉讼缺失,导致个人司法弱势的当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的行为,已经迫在眉睫。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