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高站位统筹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
央行网站消息,2021年4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1年科技工作电视会议。会议要求,下一阶段要高站位统筹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出台新阶段发展规划,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提升监管科技运用能力。
会议认为,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科技条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迎难而上,担当作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落地实施,金融业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金融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稳步推进,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有明显进步,金融标准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央行副行长李波:数字人民币目前的发展重点是推进国内使用
近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数字支付与数字货币”分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谈及数字人民币时表示,李波表示,目前数字人民币没有在全国落地的时间表,未来要继续做好试点工作,扩大试点项目的范围。如更多的使用场景,更多的城市试点。
他指出,“在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期间,我们会让数字人民币不仅能够为国内用户所用,也能够让国际来宾所用。同时,进一步加强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技术生态等,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还要建设一套相应的法律和监管框架来监管数字化人民币业务。”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小川:数字货币暂不具备跨境支付可行性
4月1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在海南博鳌正式启动,本届会议主题为“世界大变局:共襄全球治理盛举 合奏一带一路强音。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出席本次论坛,参与分论坛“数字支付与数字货币“发表讲话。
周小川首先从数字货币的诞生说起,数字货币也是其在任央行期间提出。他表示,设计数字货币的初衷是为建立更方便、更有效、成本更低的支付体系,是从零售系统而起,起初并没想过要做批发系统或者做人民币国际化。
谈及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周小川坦言,对于数字货币的最大需求还是零售市场,未来也会给跨境支付带来便利,但是央行的初始动机并非是跨境支付。(和讯银行)
平安银行发布 《中国开放银行白皮书2021》
4月18日,由平安银行主办的“2021平安开放银行生态大会”在深圳举行,举办了以“开放•创无限Open•Infinity”为主题的“2021年平安开放银行开发者大赛”决赛。入围决赛的12强项目在现场展开激烈的路演角逐,最终企业组柠檬云开放银行“账管+”项目和高校组“塞壬之音”情绪识别智能交互系统项目过关斩将,分别问鼎大赛冠军。会上,平安银行还与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共同发布了《中国开放银行白皮书2021》,为行业输出一套可参考、指引、实践的规范,这标志着平安开放银行正式迈入4.0阶段。
纵观全球开放银行发展历程,白皮书指出,中国开放银行发展历程经历了“银企直联”、“Open API”两大阶段,未来将迎接“Open API+”的新阶段。未来,围绕生态边界拓展、产品能力提升、系统支持完善,中国开放银行将迈入星辰大海(SEA),即泛生态(Ecosystem)、超货架(API)、高性能(Safe)时代。(中国金融新闻网)
兴业银行发布2020年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
近日,兴业银行发布《2020年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2020年,该行以“1234”战略体系为指导,加强落实负责任银行原则,创新社会责任产品与服务,多维度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报告》显示,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兴业银行不忘初心使命,牢记国之大者,发挥“商行+投行”优势,综合运用集团资源和多元化金融工具,全力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经济发展保卫战、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四大战役”,有效服务“六稳”“六保”大局。(证券日报网)
中行发布十五条措施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为深入贯彻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决策部署,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工作要求,4月19日,中国银行发布《关于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全力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十五条措施》。中国银行将充分发挥全球化、综合化、专业化优势,积极推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场景化、智能化发展,全力打造开放型绿色供应链金融生态,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贡献金融力量。(中国银行)
数字金融时代消费者保护成新课题
“金融消费者保护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金融服务消费需求、促进双循环、增加生产和金融供给的重要举措。”在由新华网主办的“第六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如是说:“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将有助于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增强社会使命感、责任感以及金融服务者的社会责任意识。”聚焦“数普惠、畅消费、守安全”这一话题,与会专家在上述论坛上就如何进一步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进行了深入讨论。(中国金融新闻网)
央行消保局副局长尹优平:运用数字技术,搭建金融广告监测的天罗地网
促进金融消费者权益意识觉醒,推动金融消费市场稳定发展。4月17日,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指导,由北京中互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和会员单位启牛商学院联合主办的“数字金融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研讨会暨‘助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系列公益活动启动会”在京顺利举办。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在演讲中表示:金融消费者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根本。从人民银行这几年开展的金融消费者素养调查问卷来看,结果显示数字渠道已经成为我国居民了解和使用金融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仍然有一定的比例的消费者难以掌握和熟练运用金融领域的数字化载体。我们在讨论中包括社会上说的如何弥合数字鸿沟,针对“一老一小”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积极推进数字金融知识普及,整合各界力量,开展线上线下联合发力,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比如主动开发了“金融诚信伴我行”的知识读本,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做成小学生初中生在线教育模式,实现了停课不停学,通过这些努力真正打通了金融教育服务老百姓最后一公里,实现全覆盖。(每日经济新闻)
银行扎堆联邦学习,大规模落地还有多远?
“目前部分头部银行已经开始做联邦学习的商业化落地,比如对供应商的招募已经开始,今后在头部银行的带动作用下,隐私计算技术在金融行业大规模落地的趋势十分明显。” 4月18日,在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 YOCSEF上海学术委员会和普华永道协办的联邦学习技术论坛上,致星科技商务副总裁许振提到。
据交通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谢谨在会上介绍,隐私计算是面向隐私信息全生命周期保护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具体是指在处理视频、音频、图像、图形、文字、数值、泛在网络行为信息流等信息时,对所涉及的隐私信息进行描述、度量、评价和融合应用等操作,形成一套符号化、公式化且具有量化评价标准的隐私计算理论、算法及应用技术,支持多系统融合的隐私信息保护。联邦学习是隐私计算技术的一种,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面对更加严格的数据管理规定的解决方案。(第一财经)
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境内存款双双突破“百万亿”大关
按照央行定义,中资大型银行为六大行和国开行,中资中小型银行为除前述银行外的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等。
受疫情影响,去年居民投资行为偏向谨慎,银行存款则大幅增长,2020年2月前的两年时间存款增速均保持在8.3%左右,而自2020年4月后一直维持在10%以上。3月末存款增速虽首次降至10%以下,但增速仍较高。(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韩希宇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