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访问手机端
    官微
    访问官微

    搜索
    取消
    温馨提示:
    敬爱的用户,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会导致页面浏览异常,建议您升级浏览器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

    董希淼:开辟新市民金融服务“新蓝海”意义重大

    董希淼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22-03-15 09:50:10 新市民 金融服务 董希淼
    董希淼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2022-03-15 09:50:10

    核心提示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大量新市民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获得长足发展,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改变。

    但新市民金融服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般而言,新市民群体并非金融机构的优质客户群体,受限于原有的制度流程、服务能力等,部分金融机构未能较好地满足新市民的需求,一些新市民难以合适的价格获得合适的金融服务。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坚持市场运作原则,提出9个方面28条措施,是及时和必要的,有助于指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三亿左右的新市民,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新市民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畅通国内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2月金融数据显示,住户贷款同比减少3369亿元,特别是短期贷款减少2911亿元,反映出居民消费意愿仍然较低,急需采取措施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其次,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金融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金融为民”的具体体现。新市民群体在城市建设、民生服务等领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服务好他们更能彰显社会的公平正义,进一步显现金融的温度和热度。再次,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新时期普惠金融发展的应有之义。日前,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而新市民群体正是普惠金融的重要服务对象。最后,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弥补金融短板、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加强对吸纳新市民较多的区域和行业的金融支持,加大对各类新市民的金融供给,既推动“做大蛋糕”又促进“分好蛋糕”,有助于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对金融业而言,新市民是金融需求旺盛的重要群体。围绕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金融需求,创新推出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将开辟金融服务“新蓝海”,有助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主要责任在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责无旁贷,任重道远。第一,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理念,把新市民作为重要服务对象,把服务新市民纳入发展战略,作为普惠金融下一步努力方向和发展重点,持之以恒加大支持力度,逐步提高新市民客户占比。第二,优化经济资本分配,通过设立专项额度、加大考核激励等措施,完善内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支持和鼓励分支机构和一线工作人员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第三,依法合规用好内外部资源,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面向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大学毕业生等人群,针对就业、创业、消费等不同阶段的需求,推出期限灵活、额度和费率适中的产品。第四,充分应用金融科技理念和手段,通过获取多方数据和信息等方式对新市民进行精准画像,创新对新市民的信用评价方式,降低对抵质押物和担保公司依赖,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对新市民开户、结算、担保等方面的费用,能免则免,能降则降,在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加大对新市民“减费让利”。同时,要加强和改进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提升新市民金融素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要完善制度安排,优化业务流程和环节,更加契合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特点,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尤其是中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要发挥机构层级较少、响应速度快、创新活力强等特点,在服务新市民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信用基础设施,为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创造更好的条件。如加快建设全国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区域性大数据平台,免费向金融机构开放,降低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的成本。要充分发挥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如百行征信、朴道征信的作用,探索推出新市民征信产品,为新市民金融服务提供支撑。地方政府要完善新市民服务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要加大对吸纳新市民较多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支持。金融管理部门还要完善政策措施,打消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的顾虑,激发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动性。个体工商户作为“小微中的小微”,是新市民群体的重要部分。消费金融公司运用金融科技在服务个体工商户方面已有积极探索,应放宽政策限制,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消费金融公司扩大对个体工商户等新市民群体的服务。

    作者董希淼系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中国电子银行网专栏专家。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

    为你推荐

    猜你喜欢

    收藏成功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