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金融文字节——银行数字化创新主题征文大赛”由中国电子银行网(微信公众号:cfca-cebnet)、未央网联合主办,和讯网作为战略合作媒体,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以下为参赛者投稿。
作者:江苏银行常州分行营业部 张宇
一、背景
2020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强制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被迫居家隔离,无法自由出行,企业打乱了正常的生产节奏,濒临破产。虽然在举国通力之下较好地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但此次“新冠”短期内已经给国民经济运行带来极大冲击。
自疫情发生以来,各类金融组织机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利用金融工具在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关注的是,金融科技作为金融行业新时代的产物,在生存离散化的情势下,为非接触资金往来,线上业务办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保证了社会的有序运转,为复工复产助力。
二、金融科技助力疫情防控的实践
(一)移动支付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移动支付作为金融机构的主体业务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有效促进了产业转型,催生出诸多数字经济新业态,包括生活缴费、医疗健康、学习培训等等,搭建起应用非常广泛的移动支付生态圈。[1]疫情期间,移动支付体系围绕该生态圈实现了百姓们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通过手机购买生活必需品,解决了疫情期间百姓的生活难题。
与此同时,为支持疫情防控,各商业银行在此前搭建的便捷、高效的电子支付基础设施基础上,纷纷为医疗机构、医药品企业、慈善机构等开通了“绿色通道”,保证了7×24小时的不间断结算。例如疫情爆发后,深圳某物资供应链企业有大量资金结算需求,在“时间就是生命”的抗疫特殊期,江苏银行迅速开展行动,第一时间为企业开展绿色通道,减免费用,为企业办理多笔境内外的抗疫资金汇款,同时引导该客户使用该行线上智能化产品“跨境e点通”,实现足不出户,资金高效划转,助力企业采购抗疫物资。
(二)为小微经营者等广泛客户群提供了贷款便利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规模小、生产项目少、盈利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小微经营者往往首当其冲,因而他们对金融科技的精准扶持有更强烈的需求。囿于经营理念惯性、风控模式差异以及疫情期间线下营业的限制,传统金融服务往往跟不上特殊时期下的特殊需求,合理应用金融科技手段,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的线上化、批量化、便捷化、精准化水平,助力推动小微企业的复工复产。[2]
例如在疫情期间,江苏银行勇担金融职责,与抗疫企业并肩作战筑牢抗疫战线,主动作为,针对防疫紧缺的医用物资生产企业提供有力金融支持,迅速推出“科技防疫贷”。该产品是针对疫情期间创新推出的面向医用物资生产、生物医药研发、原辅材料供应以及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疫情防控领域企业的专项防疫抗疫贷款产品,以及对疫情受影响的企业分门别类做好应对措施。对于暂时出现困难的,通过展期、调整还款计划、调整付息方式等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于既往经营状况尚可、现金流暂时紧张的,适当给予新增信用支持。
(三)为非接触式办公保驾护航
疫情期间,“非接触式办公”理念深入人心,互联网成为维系社会运转的重要纽带,不见面式的新型办公方式对金融服务数字化快速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
广大金融从业机构大力探索发展远程、线上化的客户服务和业务开展模式,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等网络服务渠道,依托人工智能(AI)、大数据、生物识别、OCR识别、客服视频连线等金融科技手段,在线开展身份核查、资质审查、签约办理、业务咨询等诸多服务,及时地为客户提供支付、借贷、理财、保险等多元化金融服务,有效满足社会各方对“非接触式”金融服务的特殊需求,助力减少面对面近距离接触,物理方法阻隔新冠病毒在人群中传播。
根据中国证监会和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以来,各银行机构线上业务的服务替代率平均水平达96%,通过网络终端、手机App等线上渠道进行证券交易的比例超过95%。[3]以江苏银行为例,疫情期间,该行于手机银行与直销银行的业务办理在各渠道办理比重得到极大提升,各物理网点业务量大大压降,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为避免接触贡献了相当的力量。
三、“后疫情时代”金融科技发展的建议
根据当前全球疫情的发展形势判断,此次世界经济受疫情影响的时间将持续两至三年甚至更久。目前,我国已将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等划入“新基建”的范畴,金融科技转型将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但同时,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还位于早期阶段且短板明显,金融科技需要更精准的定位发展,才能在后疫情时代为推进经济恢复有序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的同时加快开发关键技术和应用
现在经济金融数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对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和支付、信用等金融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革要素市场、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金融消费者的网络在线总时长对比疫情前有显著的增长,而且在疫情期间,农村地区出现过由于网络信号不强、智能手机普及率低等原因导致学生无法正常通过网络上课的问题,这些都需要5G建设部署等网络基础设施加快优化,为大家提供速率高、普及广、全覆盖的网络服务。
各类支付清算系统也需要完善,为互联网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创新提供强大的保障。在后疫情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应用需要依托互联网在金融领域加速落地。大数据可以在评估信用、控制风险及营销客户方面发挥作用,不仅可以做到精准营销还可以实现对违约欺诈的预警机制;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投资、保险等业务的咨询,推动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发展;云计算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更是凭借其可以降低IT成本的优势逐渐成为主流选择。
(二)加快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进程
金融科技的本质还是金融,需要履行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天职,金融科技上下游产业链在短期内面临的冲击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精准扶持。比如此次疫情对支付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线下支付业务规模缩减,这就对设备提供商户、支付服务商户及相关收单机构产生一定的压力,尤其是一些刚起步的小型金融科技企业会面临招聘工人难、资金和流水周转乏力、融资难等困境,非常不利于实体经济稳步恢复发展。
因此,不仅广大金融机构需要根据海量数据积累和先进的数字技术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为相关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切实降低其综合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系统性、全局性;相关部门也需密切关注金融科技产业链整体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并及时出台定向的引导和扶持政策来缓解企业的困境。
(三)加快科技相关监管体系的完善
在整体的监管方向上,我国应坚持“防风险”与“促发展”同时进行的政策目标,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为信誉高、有资质并且风控好的金融科技企业提供创新技术研发的投入支持。目前,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按照规划不断地稳步、落实,在金融领域的数字化监管框架有望加速构建,数字化监管能力也有望加速提高。
随着监管数据采集机制不断完善,系统嵌入、应用程序接口(API)等抓取监管数据的渠道越来越多,监管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的不断提升,智能化的感知分析能力越来越强,这些都会让数字化监管机制进一步的建立和健全。再加上中国版“监管沙盒”、移动金融App备案自律管理等创新型监管方式的推广,相信我国一定能在金融科技风险复杂多变、金融科技产品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实现金融科技稳步创新与有效控制风险的更优平衡。
参考文献
[1]杜晓宇.金融抗疫彰显科技力量——兼评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金融科技的发展机遇中国信用卡.2020-04-07.
[2]陆书春.疫情下金融科技发展的优势与展望.清华金融评论,2020-05-05.
[3]孔凡东.新冠肺炎疫情下“非接触银行”模式的研究与思考.海南金融,2020-07-05.
责任编辑:王超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