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达83.54亿元,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票房突破的同时,《哪吒2》还打破了多项中国影史纪录,从首映日的票房纪录到单日票房纪录,从连续破亿天数到总票房预测,影片在每一个环节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观众认可度。这部现象级电影的成功并非偶然,其在技术、文化、市场策略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为商业银行在数字时代提升获客效率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思路。
科技赋能:解锁精准获客新路径
《哪吒2》的视觉盛宴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影片通过3D建模、粒子特效和动态捕捉技术,构建了一个兼具古典意境与未来感的奇幻世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制作团队自主研发的“动态水墨渲染引擎”,成功将传统水墨画的晕染效果融入3D动画,使影片在技术上实现了对“中国风”美学的创造性转化,推动中国动画工业迈向“原创技术输出”新阶段。
在数字时代,商业银行在产品创造、测试并向消费者投放的过程中,自身也面临着技术革新的紧迫任务。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重塑金融行业格局,银行应加大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洞察客户需求,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比如,通过分析客户的消费习惯、资产状况、投资偏好等数据,为客户量身打造专属的理财产品套餐,提高产品与客户需求的匹配度,从而增强客户对银行产品的认同感和购买意愿。利用人工智能优化客户服务体验,智能客服可以7×24小时在线解答客户疑问,快速处理常见业务,提高服务效率;借助区块链技术提升交易的安全性和透明度,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业务领域,降低信任成本,拓展业务边界,以技术优势吸引更多客户。
文化融合:塑造差异化品牌优势
《哪吒 2》的成功还体现在其对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上。影片重塑哪吒形象,颠覆了传统神话中“灵珠转世”的英雄形象,哪吒不再是单纯反抗父权的叛逆者,而是试图打破族群偏见、寻求自我救赎的复杂个体,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内核,激发了观众对突破困境、追求梦想的渴望和勇气。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解读和演绎,让古老的神话故事焕发出新的生机,引发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情感共鸣,让传统文化绽放新活力。
商业银行在品牌塑造和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借鉴《哪吒2》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运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品牌理念和产品设计中。比如,在理财产品命名上,可以参考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推出相关主题理财产品,传递财富增值、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景;在信用卡设计上,以传统绘画、书法、剪纸等艺术形式为灵感,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信用卡卡面,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吸引注重文化内涵的客户群体。通过文化赋能,赋予金融产品情感价值,让客户在使用银行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认同,增强客户对银行品牌的忠诚度,提升银行的文化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文化爱好者成为银行客户,实现金融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
粉丝共创:激发数字化营销新动能
《哪吒2》的成功还得益于其精准的市场策略和跨媒介营销手段。片方提前两年启动“哪吒宇宙”计划,通过漫画、短视频、虚拟偶像、联名商品等多维度内容布局,持续维持IP热度。更为关键的是,片方主动开放二创授权,鼓励粉丝参与表情包、同人漫画、Cosplay等内容生产。这种“去中心化”的营销模式不仅降低了宣发成本,也通过用户共创强化了IP的情感黏性。
鼓励客户参与内容共创是提升客户参与度和忠诚度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原创或植入IP、设计游戏赢取奖励、建立客户创意平台等营销方式,邀请客户参与产品设计、营销活动策划等环节,同样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在数字时代有效提升获客效率。比如,开展信用卡卡面设计大赛,让客户发挥创意,设计自己心目中的信用卡卡面,被选中的设计可用于实际信用卡制作,并给予客户一定奖励。通过游戏内植入金融产品广告、网文情节融入等服务场景的方式,增强客户对银行产品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扩大品牌曝光度,激发客户主动传播银行品牌的积极性,形成口碑效应,吸引更多潜在客户。
《哪吒2》在技术革新、文化融合以及市场策略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商业银行在数字时代提升获客效率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商业银行应积极学习,将这些成功经验转化为实际行动,加快金融科技应用、深化文化融合、创新营销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吸引更多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章系作者投稿,文中内容不代表中国电子银行网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王煊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