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罕见地在周末公布金融数据。数据显示,无论是一季度还是3月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增长都明显好于预期。这一方面表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稳固;另一方面表明,有效需求正在回暖,宏观经济加快恢复。这将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下一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继续加大对稳增长、防风险、调结构的支持与服务。
从货币供应量看,截至2025年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6.06万亿元,同比增长7%;狭义货币(M1)余额1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6%。总体而言,M2增速基本稳定,M1增速上升较多并创下近一年新高,而且M2与M1的“剪刀差”较上月收窄1.5个百分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经济活力增强,企业对未来信心有所恢复。
从社会融资规模看,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7万亿元,单季新增规模创下历史新高。其中3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89万亿元,同比增长8.4%;同比多增1.09万亿元,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从信贷增长看,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同比多增3200亿元。其中3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64万亿元,明显好于市场预测值(3.0—3.2万亿元),同比多增547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超预期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信贷需求有所回升和政府债券发行增多。3月份除了贷款同比多增外,政府债券新增近1.5万亿元,同比多增近1万亿元。而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主要贡献来自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增加。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数据表现亮眼,表明有效信贷需求正在回暖,宏观经济恢复回升。去年9月24日以来,一系列增量政策密集出台,特别是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协同发力,有效稳定市场信心,扭转社会预期,企业等经济主体投资意愿逐步回升。经济数据显示,3月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经营景气程度都有提升,如3月制造业PMI达50.5%,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
其中,一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66万亿元,这还没有考虑地方债务置换因素的影响。去年以来,随着地方再融资专项债加快发行,地方债券置换贷款情况增多。去年四季度用于化债的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超过2万亿,今年一季度又发行超过1.3万亿元,估算对应置换的贷款约有1.6万亿元,还原后人民币贷款增速超过8%,与社融融资规模增速相当。因此,贷款支持力度实际上比统计数据还要更高。
而一季度住户贷款增加1.04万亿元,仅占人民币贷款增量的10.6%。这表明,居民部门有效信贷需求还应进一步激发。不过,从3月当月看,住户贷款较上月增长9853亿元,同比多增447亿元,其中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增长4841亿元和5047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少增67亿元、多增531亿元。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的住户中长期贷款支撑住户贷款保持正增长,单月超过5000亿的增量为2024年1月以来新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房地产市场有企稳回升的迹象。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全球贸易与经济秩序面临重大挑战。因此,虽然一季度和3月份金融数据表现亮眼,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应未雨绸缪,保持较大的实施力度,必要时加大预调力度,继续稳住市场信心和预期。此次央行出乎意料地选择在星期天公布金融数据,充分体现了加强预期管理、提振资本市场的良苦用心。
目前,无论是新发放的企业贷款还是住房贷款,利率均较上年明显下降,处于历史低位。因此,短期内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的可能性降低,而降准的必要性更大。二季度,可实施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进一步传递出提振投资者信心、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明确信号。降准可释放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有助于进一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推动银行更好为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应对外部冲击、稳定资产价格等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从金融数据看,居民部门有效融资需求虽然有所恢复但仍然偏弱。下一阶段,应加大力度稳定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当下重中之重是继续采取措施,巩固并提振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态势。房地产是我国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关联很多上下游行业,其良性循环对经济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全部取消住房限购、限贷、限售等限制性措施,继续降低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费,更好地提振居民住房消费的意愿和能力。同时,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加大对居民大宗消费和日常消费的金融支持。在前期消费贷款提高额度、延长期限等措施基础上,金融管理部门可创设支持消费信贷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投放提供有力支持;财政部门可继续加大对“以旧换新”等活动的补贴范围和补贴力度。
(董希淼系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煊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