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SU7 Ultra的“挖孔车盖”选配热潮引发了广泛关注。据3月2日雷军在直播间透露,锁单用户中63%的人选择了开孔的机盖,89%的人选择了碳纤维大尾翼,长续航轮胎占比80%,而只有18%的用户选择了无拉花基础款,这种设计最初因用户强烈呼声被纳入量产,雷军坦言“原本反对,但用户需求赢了”。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小米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更折射出“情绪价值”在消费决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用户共创”和“情绪杠杆”的双重驱动,小米成功将一款功能性配置转化为用户情感共鸣的载体,实现了产品价值最大化,还被网友戏称为“情绪价值拉满的钞能力”。
反观商业银行,在如今数字化时代,用户的金融需求也已不在局限于功能性服务,同样需要向情感化、个性化体验做转变。借鉴小米的经验,商业银行通过手机银行APP线上运营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提升“情绪价值”贡献,助力线上的用户增长与价值变现。
一、用户共创:让用户成为产品设计的参与者
小米的用户共创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通过MIUI论坛、社交媒体等渠道,小米与用户建立了紧密的互动关系,用户不仅可以反馈问题,还能参与产品功能的优化和新品的设计,小米通过倾听用户的声音,将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卖点,实现用户与品牌间的情感连接。
部分商业银行在进行手机银行功能设计和优化的过程中,也会通过与用户“对话”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做用户需要的APP。比如,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APP在用户调研和社区互动的基础上推出了“饭票”和“影票”等功能,将金融服务与用户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不仅实用还增强了用户的情感体验;平安银行的“口袋银行”APP通过定期开展用户调研和投票活动,根据用户的需求反馈不断优化迭代产品功能,平安银行曾根据用户建议推出“智能理财助手”功能,帮助用户更便捷的管理资产,不仅能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还让用户感受到“被重视”的情绪价值,从而增强品牌粘性。
商业银行在APP推出新功能或者对现有功能优化及产品升级时,可以借鉴小米经验并参照同业优秀做法,尝试加入与用户端的互动共创。在手机银行端内,结合大数据用户洞察情况,通过消息推送、短信或者弹屏广告等方式,向目标用户精准推送调研邀请或者投票链接,主动邀请用户参与调研,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偏好;在手机银行端外,利用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账号发起话题讨论或者投票活动,收集并整理用户在评论、点赞及投票中的反馈内容作为参考。同时,也可以发动分行通过举办线下理财讲座、客户沙龙等活动发起线下问卷调研,近距离与用户互动了解用户的诉求。
二、情绪杠杆:情感共鸣驱动用户决策
“挖孔车盖”这一配置不仅满足了用户对车辆外观个性化的需求,小米更是通过“限量抢购”、“锚定高价”等方式激发了用户的稀缺感和“消费者剩余”的捡漏获得感,精准满足用户情感。
在手机银行线上运营过程中,商业银行也可以尝试融入情绪杠杆。一是利用稀缺性激发用户参与热情,比如在进行产品推荐时,通过宣传其限时优惠、限量购买、专属权益等形式,制造稀缺感,激发用户的兴趣和“捡漏”心理吸引用户抢先购入。二是打造情感化/个性化品牌形象,围绕“陪伴用户成长”目标,推出系列活动,比如招行在春节期间推出了“压岁钱理财计划”,在毕业季推出的“职场新人理财指南”,又如为用户定制“情侣联名信用卡”、“亲子理财计划”等,让用户在不同时机、不同的生命阶段都能感受到银行的温度。三是在手机银行中嵌入社区功能,为用户提供情感交流的平台,让用户拥有一个情绪互动的空间。近年来多家银行在手机银行APP中上线了社区频道,比如招商银行的“社区”、光大银行的“看点”以及工商银行的“财富社区”等,用户可以在社区中学习知识,也可以分享理财心得、交流投资经验,甚至参与银行组织的线上活动,通过社区功能将冰冷的金融知识和服务转化为有效的情感连接。
三、场景化思维:将金融服务融入用户生活
小米的成功离不开场景化的思维,无论是智能家居生态的构建,还是“挖孔车盖”的个性化配置,都是将产品融入到了用户的生活场景,满足生活中的多样化需求。
手机银行的线上运营实践离不开场景化思维,将金融服务融入用户的生活场景,持续跟进用户需求探索新兴场景。一是个性化产品的推荐,基于用户的线上行为数据,在不同时机精准推送差异化金融产品。二是嵌入生活场景,比如建行生活APP打造了集充值缴费、加油打车、美食外卖、观影追剧、购物消费等多场景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后续可深度挖掘消费细分场景,打破原有用户群体边界,例如参考微信上线“礼物赠送”功能丰富用户间的社交情景。三是场景化营销,结合节日节气、热点事件,推出特色营销活动,比如结合当前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热点,开展“AI教你去理财”、“AI推荐的十大爆款产品”等主题的产品推荐活动,充分利用用户关注的新热点拉近距离,寻找新的价值增长空间,提升线上的用户访问增量。
(文章系作者投稿,文中内容不代表中国电子银行网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王煊
免责声明:
中国电子银行网发布的专栏、投稿以及征文相关文章,其文字、图片、视频均来源于作者投稿或转载自相关作品方;如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作品的问题,请您优先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ebnet@cfca.com.cn,电话:400-880-9888),我们会第一时间核实,谢谢配合。